第15章 想不通的建奴(7 / 8)

加入书签

f armour exhibited at the palace armoury valletta, malta

《马耳他瓦莱塔的大统领宫军械博物馆内铠甲展品之金相学分析报告》

dvella, cdegrigny, mgrech, awilliams 2004

[摘要]

检测了十个铠甲部件。结果显示,六件低碳钢,一件高碳钢,三件熟铁,其中一件熟铁是磷铁,一种很不常用的铠甲材料。全部钢制品显示出铁素体-珠光体的显微组织,制造过程中没有尝试完全淬火或不完全淬火而产生马氏体的迹象。所有金属部件都存在夹渣,夹渣的长条状表明这些金属铠甲是锻打成形的。

(注1:低碳钢高碳钢,古代钢制品严重不匀质,其性能不可简单以现代工艺制品衡量。)

(注2:磷铁,不适合制甲,是劣质材料。)

(注3:淬火,报告引用其他研究称,意大利铠甲在1510年前有热处理有不完全淬火,据说仅为装饰效果,1510年后这方法似乎突然中止。)

[部分正文]

马耳他大统领宫军械博物馆展出大量16世纪至17世纪晚期的铠甲。与许多以精良藏品出名的欧洲铠甲博物馆不同,这里是世界上实战遗存的军械库之一,因而享誉。除了一些属于大统领或某些著名骑士的铠甲部件或全副铠甲以外,这里的主要展品是步兵

[部分正文]

马耳他大统领宫军械博物馆展出大量16世纪至17世纪晚期的铠甲。与许多以精良藏品出名的欧洲铠甲博物馆不同,这里是世界上实战遗存的军械库之一,因而享誉。除了一些属于大统领或某些著名骑士的铠甲部件或全副铠甲以外,这里的主要展品是步兵实战铠甲。

折叠“哥特式“骑士铠甲(a21)的研究

日耳曼人一向习惯撒谎造假,一套著名骑士铠甲,居然用了至少五副不同时期不同产地的铠甲拼凑而成,当然这里头也有英国人的“功劳“:

david edge and alan williams, a study of the german 'gothic' 15th-century equestrian armour (a21) in the wallace collection, london

《对伦敦华莱士收藏馆的15世纪日耳曼“哥特式“骑士铠甲(a21)的研究》

<摘要>

在伦敦的华莱士收藏馆,最为著名的、真正标志性的铠甲,是一款15世纪晚期日耳曼骑士与战马的铠甲(藏品编号a21),对于铠甲史学家而言则很不幸,它也是最混杂的一副,在19世纪采用了至少五副铠甲部件才拼凑形成如今的模样。

哥特式铠甲,十五世纪最著名的铠甲之一。遮盖全身的哥特式铠甲重量也只有25公斤,关节部位和肩甲里面不再使用钢片,使得四肢的活动空间更大。躯干部与其他部件相连的关节部分,用鹿皮或者亚麻布作为内衬,并使用锁子甲来进行防护。出于保险的目的,往往还会使用护腋甲来保护腋部。出于减轻重量的考虑,多数的哥特式铠甲的大腿甲只有前半片,大腿内侧则缺少防护。

由于14世纪时的铠甲就已经在强度上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所以此后对铠甲的纯材料性能的改善是缓慢的。虽然材料上的进步并不大,但是结构上和造型上的进步非常明显,所谓的哥特式和米兰式铠甲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因为前者是从米兰开始流行的,而后者受哥特艺术风格影响很大,所以把这两种铠甲风格称为米兰式和哥特式。在所有的铠甲中,大致来分的话就是最流行的这两种了,别的风格不是没有,但基本都是仿造这两种的;米兰式的特点是线条圆润、贴身,优美,造型漂亮;而哥特式则简洁、充满机能美,多棱角,运动性好。--从这时开始,铠甲所出现的大量的棱角状设计,可以极大地改变箭石和弹丸的弹道,避免直接的撞击,也可以偏转分散近战的力度。就象坦克装甲的倾斜角度一样,即使在厚度材料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加防御能力。

到15世纪中期为止,欧洲铠甲的制造中心在米兰(milan),意大利式样的盔甲做工过硬、造型美观。但中世纪的领主往往去德国南部的市镇购买装备,因为那里集中了更多的商人掮客。这些城镇分布在奥格斯堡(augurg)、慕劳(muhlau)和伦德夏特(landshut)等地。德国本地产的盔甲就被称为哥特式铠甲,与米兰式样外形不同,但有着同等的质量。德国哥特式铠甲用钢片层叠嵌套,以此增强防护性能。就像哥特式建筑那种复杂的转角和摺边,想必名字也由此得来。哥特式铠甲设计时显然充分参考了人体解剖学的依据,穿着更加合体。

与以往的全身板甲中所用的整体式胸甲不同,哥特式铠甲的胸甲部分一般是由三块拼接而成的,中间一块较为细窄,起到连接的作用。这种结构让胸甲也有了一定的可动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