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偏科(1 / 2)

加入书签

“红河郡哪有什么守军?就算以前有, 现在也回家种田去了!”看到君律又惊又怒的表情, 孟凌山的回答非常淡然,仿佛整件事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不是君律大惊小怪,而是他对弃关而逃这种事, 真的就是零容忍度,完全接受不能。

当初的天庸关, 守将傅新主动把铁勒左贤王舒翰放了进来, 要不是武安侯父子死守凤台关,后来又有卫盛力挽狂澜,其后果之严重, 很可能会超过淳化十二年的凤台关沦陷。

舒翰败退之后,卫盛班师回朝算总账, 傅新以通敌叛国之罪论处,九族尽诛,无一幸免。

如今, 类似的事在南疆重演了, 不管红河郡的守将是主动通敌还是不战而逃,在君律看来都是罪无可赦的。然而孟凌山理所当然的回答, 才是真正让君律感到触目惊心的。

易州太大了, 总共有三十九个郡,由于北部地势平坦, 而南部多山多水,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都集中在北部的十来个郡,而南部的二十多个郡, 人口就比较分散了。

昔年易州地动,之所以造成那么严重的破坏,就是因为地动发生在了北部,那是易州的产粮地。

君律来了易州七年,早些年在姚安,近几年在西川,主要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北部的十来个郡。毕竟这里才是重点,他不能因小失大,而南部那些偏远的郡县,君律大部分就没去过。

饶是如此,君律还是很难想象,在最南方的红河郡,竟然早就没有守军了。

看到君律满脸写着难以置信,孟凌山略加思忖,解释道:“其实不只是红河郡,西南边的好几个郡,都有这样的现象,当地人都习以为常了。”

“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就不担心吗?”君律也是到过边关的人,他见识过朔州的边地百姓对铁勒人的恐惧,要是凤台关和天庸三关没有朝廷的驻军了,那里的百姓会吓得马上搬家。

孟凌山和君律也算是老熟人了,十来年前就见过,最近六七年一直在打交道,他知道君律不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公子哥儿,可他对易州边境的了解,显然还不够深入。

“有什么可担心的,大衍立国快四百年了,可是易州南部的那些郡县,属于朱夏和南越的时间,都比大衍要长得多。再说易州多山,尤其是南面的那些山,一座连着一座,走起来就没个尽头。就拿红河郡举例子,当地人要到西川,足有一两千里,还都是弯弯绕绕的山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没出来过。可他们到朱夏或是南越的国都,都不超过三百里,路还好走得多。所以虽然成祖皇帝彻底光复了易州,可除了他老人家在位的时候,还有后来睿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历任的易州刺史对南边的那些个郡,都是没有实际管辖能力的。”孟凌山的语气波澜不惊。

君律不是笨蛋,他只是受限于自己的实际经历,完全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可能,但是孟凌山一解释,他马上就想通了其中的关键。

说白了,就是山高皇帝远,朝廷的辐射能力不够,对太过偏远的地区没有足够的统治力。国力强盛皇帝强势的时候,什么都好说,一旦有所衰退,政令就传达不下去了。

“照你这么说,不仅是易州了,北面的灵州,西面的瀚州和苍州,也都很危险了。”君律举一反三,立马看到了更多的危机。

即使是在大衍皇朝最强盛的年代,它也不是标标准准的一块完整铁板,而是中间厚边缘薄,各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完全不同。

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不用说,那是整个皇朝的核心,要是这两处都守不稳,也就是到亡国的边缘了。边境地区则不然,交通方便和中原联系紧密的极易融入,反之就很麻烦了。

君律提到的易州南部,灵州,瀚州和苍州都是个中典型,除开灵州是中宗皇帝在兴祖年间开拓的,另外三处在神川皇朝和大衍皇朝都是隶属于朝廷的,但是时间都不算长。

不是说中原朝廷就不想要这些地盘,也不是说那些地方的百姓就故意通敌,而是更多的时候,朝廷心有余而力不足,百姓为了自保不得不做出更多的妥协。

“北面和西面我没去过,但是道理,总归是相通的。”孟凌山叹了口气,随即又补充道:“朱夏和南越世代不和,朝廷一向是打一个拉一个,他们突然就联手了,背后只怕还有蹊跷。”

“红河郡的情况我不了解,麻烦孟兄派人再探,我先联系朔州那边。”舒翰按兵不动,倒是朱夏和南越先发难了,君律直觉其中有诈,可又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只好暂缓行事。

红河郡的问题不是两军交战打赢了就能解决的,君律和孟凌山交换了下意见,各自回去准备了。

君律刚回家,君雪就蹦蹦跳跳扑到了他怀里,用邀功的语气道:“爹爹,鱼苗哭了,我把她哄好了。”

“小鱼会哄妹妹了,真棒!”君律毫不吝啬地夸奖了儿子,随即又问道:“会照顾妹妹是好事,可小鱼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吗?”

君律哪壶不开提哪壶,君雪灿烂的笑脸立即垮了一半,他犹豫了下,小声道:“功课我完成一半了……”

“完成的是哪一半?是朱先生布置的?还是宋师傅布置的?”姜源晚了半拍回来,正好听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