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民族主义的活跃(1 / 2)
阿富汗对莫卧儿帝国的抵抗部分地是受到身为诗人、战士和哲学家的胡沙尔汗·哈塔克(1613—1690)作品的鼓舞。他在普什图语的诗歌里高度赞美他的抗争活动(不仅抵抗莫卧儿帝国,还抵抗敌对的部落)。作为基地在白沙瓦(现代巴基斯坦境内)附近的哈塔克部落的首领,沙尔汗·哈塔克曾被奥朗则布监禁在德里;一经释放,他便号召普什图人联合起来,共同反抗莫卧儿帝国的奸诈和腐败。他在其墓志铭上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我拿起宝剑以捍卫阿富汗人的尊严,我是沙尔汗·哈塔克,这个时代的正直的人。”普什图书面语的确定文本的第一次出现,无疑有助于维系一个新的民族自觉。
类似的民族情感也鼓舞着那个时代最有成就的阿富汗领导人,米尔·瓦伊斯汗,吉尔查依普什图人霍塔基分支的富有的首领。吉尔查依人通常是支持萨非王朝的,然而,当萨非王朝苏丹侯赛因一世(1694—1722)试图把什叶派伊斯兰强加给这些部落时,他们开始走上反叛的道路。1709年,米尔·瓦伊斯夺得了坎大哈,并处死萨非王朝可恨的地方长官。
吉尔查依人(很可能是突厥人的后裔)从那时起至今,与阿富汗另一支重要的普什图部落阿布达利(后来被称为杜兰尼)敌对。米尔·瓦伊斯的胜利怂恿了他的敌人阿布达利人,随后,阿卜杜利人于1717年也宣称其所控制的赫拉特地区独立。
米尔·瓦伊斯在1715年去世,不久后他的儿子穆罕默德掌权,并于1722年挺进伊斯法罕,显然试图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波斯王朝。穆罕默德在残酷的围城之后终于夺得了伊斯法罕。阿富汗人的统治通常在印度是很成功的,而在伊朗则被证明是一场灾难。穆罕默德和他的堂弟兼继任者阿什拉夫统治时期(1725—1730年在位),因阴谋狡诈、流血冲突以及把国家卷入混乱和战争而臭名昭著。
当穆罕默德和他的吉尔查依普什图人全神贯注于从他们的都城伊斯法罕出发控制波斯的时候,阿查依利人则试图从赫拉特到坎大哈确立对阿富汗的稳固统治。另一支阿查依利人供职于强盗和冒险家纳迪尔的军队,他在带领波斯人反抗吉尔查依人的统治。至1736年,纳迪尔·沙(1736—1747年在位)自立为波斯君主,并在其阿查依利人和吉尔查依阿富汗人军队的强有力支持下,继续构建他的短命帝国。纳迪尔宣称自己有权统治阿富汗,在进行一年之久的围攻之后,他摧毁了旧坎大哈,并规划了一个建设中的新城,尽管他从未赢得阿富汗部落的持续忠诚。
纳迪尔在印度征战的时间很长,以至于劫掠到传说中的莫卧儿宝藏的大部分,而后向北回撤,在1747年被他的一些部下杀害。纳迪尔的禁卫军军官,25岁的阿布达利(Abdali)普什图人阿赫迈德,也是他的司库,携带大量莫卧儿王朝皇家秘藏潜逃,其中包括著名的“科赫伊努尔”(Koh-i-Noor)钻石。阿赫迈德随后领导禁卫军,一支现成的由久经战场的4000名骑兵组成的部队,返回坎大哈。
阿赫迈德自16岁起就为纳迪尔征战,但是,作为规模虽小威望却很高的阿布达利普什图人的萨多查依宗族名义上的首领,他仍与坎大哈有着强有力的联系。纳迪尔被偶然地谋杀,使得坎大哈脱离了波斯的统治,现在它需要一个地方领导人。为了摆脱长期的不统一传统,1747年,在坎大哈附近召开了由阿布达利人所有的9个宗族参加的会议(jirga),来选举帕迪沙(padshah,意思是最高的汗,或者王)。经过9天的集体商议,最终选中阿赫迈德。
尽管巴拉克查依宗族比萨多查依宗族要大,但其首领哈吉·贾迈勒·沙,在阿赫迈德的意愿下宣布退出。根据传统,通过一个伊斯兰教苦修者,或献身于宗教的男子,在阿赫迈德的授意下讲话,并把两束小麦插进他的头巾作为加冕行动,推举的决定才能生效。因此小麦被绘在阿富汗的旗帜上。
科赫伊努尔,在波斯语中是“光明之山”的意思,最初是一枚280克拉的卵形切割钻石。可能开采自印度的某个地方。根据传说,几个世纪以来,这颗钻石几经印度统治者之手,最终才落入莫卧儿皇帝巴布尔的手里。巴布尔在其自传中对这颗钻石进行了描写。
这颗钻石有过在波斯的曲折经历,在那里,纳迪尔·沙给它命了名,也到过阿富汗,在这里,它的光轮有助于“阿富汗之父"阿赫迈德沙的统治的合法化,此后它便找到了返回印度之路。当帖木儿·沙的儿子舒贾·沙失去权力的时候,便随身携带着这颗钻石。1813年,又被旁遮普的锡克教统治者兰吉特·辛格从舒贾·沙手里强行夺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打败锡克教徒吞并旁遮普地区的时候,将这颗钻石送往英国,作为礼物献给维多利亚女皇。女皇把它重新切割成一个106克拉的大小适中的钻石。由于这颗钻石的不幸历史,没有一个英王佩戴过它,只是镶嵌在了几个女王的王冠上,成为联合王国王冠上宝石的一部分。
在做了一个富有预言色彩的梦之后,阿赫迈德·沙采用了绰号“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