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集上看见他俩一一哈哈哈哈(1 / 1)
听艾华的故事,“灯笼花”的心也随着那风雨中的轮船的摇晃起伏着,说:
“你父亲那时候求学真叫难,解放后上学的孩子,谁也没受那份罪。”
“时局动乱嘛,哪像现在和和平平的时期,我俩浪浪漫漫地过河,你还不满足呢。”艾华说。
他们起身走到在沙滩上,“灯笼花”哎口气,说: “人总是不满足。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人的苦恼。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宁时期,按说应该感到幸福,却心绪繁杂。”
艾华说:说:“我们的这点苦恼,其实算什么呢?无非就是相互之间的交往多了,在个别社员中引起反应。我们把它放大了负面影响,引起了心里的负面情绪,其实不应该的。”
“灯笼花”道:“是这回事。细想起来,议论我们的,大概可分以下几类吧:一是看不惯的人,认为大逆不道,与传统风俗相悖,属于摆脱不掉旧思想范畴的。二是当作有趣好玩、借此开心的。叧外是否有别有用心的个别人,看不得别人的好,想坏我们名誉的呢?也说不准。
艾华说:“你分析得对,这都是个别人。队里绝大多数社员都不错啊。”
接着他又说:“有些人的传播,在社员中造成了些不良影响,也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特别是你。”
“灯笼花”笑了,说:“也说不上是什么伤害。没做错事,怕什么?要说伤害,那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而已。”
艾华说:“事物都是辩证的。越怕人家说,人家越会说。我看不如放开些,只要我们走得正,站得直。你没看到吗?还有不少社员不以为然,认为年青人都是这样,属于正常现象呢。”
在集上,他们走了个来回,随便看了看,也没买任何东西,就返回到村里。
此后,他们还都在心里回放那天路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语,品味每一秒富于青春滋味的时光。
他们觉得赶集的事没人知道,因村里的人都在地里劳动,远在十多里地外的集市里,谁会认识他们呢?
但是,他们想错了。
村里很快传出,在集上看见了他俩。还在店里为争抢着付买‘糖咯嗒’的钱,手碰过手呢。
“那他们吃了糖不就成了?过了不多久,我们大家都会吃他们的喜糖了。”
“哈哈哈哈!”
王勤那几个社员在干活的田里议论了好几天,也乐了好几天。
她们想说,就让她们说去,想乐,就让她们乐去。艾华和“灯笼花”按照他们的商定,全然不当回事了。
这天晚上,小队的稻谷场上,拉起一块白银幕的地方,电影机放出特有的白色光柱,像磁石一样强有力地吸引着每个人的神经。 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和孩子们一起,吃过晚饭就急急地涌过去。
看电影是农民最盼望的事了。
伴随着大人小孩吵嚷声和发电机的轰隆声,山村的夜晚充满着欢乐,每个人都沉侵在愉快中,消融着一天的劳累困乏。
此时,“灯笼花”和艾华他们没有太多心思看电影,而是到了一个远离人群的地方,说着很久想要说的话。
电影演的什么内容已不重要了,他们早已在难得的空间,演出着自己的青春活剧,虽然只有话语。
即使是这样简单,也不能持续太久,担心被罗曼爱她们看见,播放于第二天队里上工后的头条新闻中。
过了几日,村南广土小队也放电影了,就在志远家西头水渠外的空地上。
松树沟村子里的大人小孩们一起,又兴奋了半天,到晚饭后,急急前往。
志远提前告诉了“灯笼花”和艾华,说他准备好了三个凳子。
电影在白色的幕上变换着镜头,他们三个人在观众最外侧的水渠边,也兴奋地边看影幕,边聊着不同的话题。
隆隆的发电机声没影响他们的谈笑风生。
那天晚上月光特别好。电影结束后,他俩跟随志远,来到一处树林边,又聊了几个小时,方结束。
艾华和“灯笼花”告别了志远,一直走到南庄西头 “灯笼花”那个村头,才分手。
回到知青点,艾华毫无睡意,胡诌几句打油诗,将心情倾泻在日记上:
三友共看电影片,
京剧奇袭白虎团;
心潮起伏在秋夜,
又是一个难忘天。
人常说,烦恼往往是自己内心折磨自己。若不当回事,就会快乐。因为无论你怎么做,都会有人在背后议论。
这难道就是常说的,人类生而带来的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