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嗨,咱俩想到一起了(1 / 2)

加入书签

石家俊比申艾华大三岁,是两年前从相邻的柚山县的知青农场转过来的。

据他说,插队已四五年了,仍未招工回城,十分苦恼,父母更发愁。一个偶然机会,他父亲得知,一远门亲戚与民水县革委会副主任关系不错,在松树沟生产大队也有关系。为了孩子尽早就业,父亲费尽周折将儿子转到了这个知青点。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队里,石家俊与大家处得都不错,与艾华说得来。那天,当得知上面分配给知青点一个商业局招工名额时,石家俊立即找到艾华。

他对艾华说:“你表现好,又有人缘,队上肯定会把指标给你,你去么?”

艾华反问道:“你的意思呢?想去吗?”

小石说:“我不想当营业员。”

艾华说:“嗨,咱们想到一起了,我也不想去,当营业员没意思。”

小石说:“是的,以前我就听你说过志向,不愿干服务行业。我也是,觉得即使在农村干一辈子,也比干不喜欢的工作强。”

艾华说:“是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士农工商的讲究。虽然现在新社会,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但每个人都有天生的爱好。我不是看不起商人,而是压根儿不喜欢这一行。但是——”

“但是什么?”小石问。

“我父母可能让我去商业局。”

“老人家有时想的也不对,你要有主见,别听他们的。你不愿去我觉得是对的。你有文才,到商业局去干,天天站柜台子,沾些油盐酱醋气,浪费了你个大才子了。”小石说。

“我也不是什么才子,只是较爱文化罢了。你不知道,只要接触书,我的全部细胞都会调动起来。”艾华说。

“我哪能不知道呢?这几年我们天天在一块儿,大家都说你文化人呢。”小石说。

“什么文化人啊,你知道我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吗?”艾华向小石讲起了他的上学经历:

“我随父母回到了老家后,在雾集岭‘戴帽中学’混了两年,结束了初中教育,回家了。

看人家孩子背着书包,沿弯曲小路一路欢笑去上学,我愁肠百结。

真是平生心事无人识,只有穿窗皓月知。在学校,文科的课程学了些报纸社论和语录,数理化课程只沾一点边,根本没上外语课。你想想,我肚子里能有多少墨水?

老家那个公社新办了一所高中,是在初中基础上设的两个班,从全公社抽老师教学。一年只招近百名新生,名额分配到各生产大队。

因是个大社,有二十个多个队,分到每个大队的名额就只几个了。

尽管我日盼夜望进课堂,但因不属于任何生产大队的人,掉在空里了,当然不能入学,你不会觉得奇怪吧?”

他看着小石,似乎一定要小石给个答案来。

小石点点头,没说话。

艾华继续讲下去:

“那时我年幼单纯,只能干着急。人常说,买啥吃啥,干啥啥方便。按说,父母干了几十年教育,凭这一点,送个孩子上高中应该没问题吧?但父母不考虑这事,我也不知道提醒父母找熟人通融。

更为可笑的是,当时我竟然还在家里可怜巴巴地等着,幻想有一天突然通知我去高中上学。

但盼了一天又一天,等来的消息是,与我同班的五个学生去高中了。

无奈中,好在,有贵人相助。我中学老师蓝新奇恰好被抽调到高中。他是老牌大学生,回老家教学。他看开学后我没去,觉得可惜,就找到我父亲,让我插在他班上。此时,已开学一个多月了。

在高中几年,我才学了些文化,有了些知识积累。毕业后,在家里有时间我就看书。妈妈批评我,说人家孩子毕业了都在田里劳动,你整天在家钻书堆,脑袋瓜都被封资修腐蚀了。

我不是农民,粮店里按月供应26斤粮,4两油,不需花高价买。

父母拿着国家工资,在队里劳动不计工分。

为让我下地干活,母亲还举例说,一位贤城地区的大干部,也在这个生产队,每月干半个月的农活,另半个月在城里工作,也不计工分,不参与分配。让我也应该像他那样,劳动锻炼,与农民打成一片,接受再教育。

我一听,劳动就劳动吧,不过是少看点书而已。于是就与社员们‘三同’。

一边在队里干着活,我一边思考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不知道是什么在等待着我。后来,插队来到这里。”

艾华讲完,又望了望小石说:“接下来的事你就知道了,在咱生产小队劳动虽很累,但我仍像过去一样少不了书。有时我想,哪怕去咱油子寨大队村校当民办老师也好,但去不了。”

小石说:“咱生产大队有高初中毕业生,只是文化知识和水平差些,但知道咱们知青说不定哪天就被招工走了,哪里让我们教学?不让你去很正常。”

艾华说:“聊到这儿,想起来了,我曾干过老师的。那是在我高中毕业后,大队`戴帽中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