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围桌论天下(二)(1 / 2)

加入书签

黑衣青年长叹道:“当年的天下四大家,一起建立了魏朝,多少代人建立起来的兄弟情谊。李家执掌国政,北疆檀家,西疆杨家,还有执掌长青、骁云、太昌三军的关家,四大家族打下了魏朝的江山。不过,时过境迁,终究还是落入了分崩离析、变迁朝局的窠臼了。要不是永业城独立支撑西疆,燕朝的发展革新也不会如此稳健。”

杨守心沉默了一下。黑衣青年能说出这番话,足以说明他也是知情人。知道四大家当年的和谐关系的并不多,那已经是差不多三百年前的事情了。之后四大家族互相之间的关系有过种种变化,有过合纵连横,有过许多的纠葛,甚至一度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连魏朝的破灭和燕朝建立,其实还是四大家族之间的问题。

燕朝的建立其实也有其偶然性,十三年前,北寇大举入侵,魏朝却陷入了内部争斗。传统上执掌三军的关家其实一直都是魏朝军政稳定的基石,在被一些个大臣和心怀叵测的野心家嫉恨着的时候,关家忽然放弃了对长青、骁云、太昌三军的辖制,关家直系子弟近四百人带着家将、卫士北上,在关家家主关恒的带领下驻守折云关,以不足三万的兵力对抗渤海、金州、阿拉善三个北方部族建立起来的国家花了差不多整整两代人,联络了无数部族才组建起来的七十万联军。各地关家子弟和关家一系的将领丢官弃职驰援折云关的都有近两千人。两千军中中坚几乎拆空了魏朝的军队,尤其是那么多人明知道朝廷当时已经无力援助北疆的情况下,带着亲信和家人毅然赴死,这种慷慨豪迈之气让整个魏朝的气氛为之一肃。

可就在这种时候,一直觊觎关家掌握的军权朝中大臣和与关家起过矛盾的各路宵小都纷纷跳出来,居然想要以此种种诬陷关家行谋逆之事。幸亏一些关家旧部及时行动,将关家老小接出了燕虞城。关恒之后居然让那些旧部,将关家老小一路送到了折云关。

当时,檀家已经是四大家族里最弱的,随着魏朝的高峰期过去,内部倾轧加上外部的压力,檀家起家的幽州已经落到渤海国的手里。檀家仅仅只保留了不到两万人的一支精锐骑兵和一部分的其他支系军队。那时候,檀家毅然兴起大军,横在了李家派去追缉关家的大军面前。要不是关恒派来接人的使者力劝,恐怕一场大战就此发生了。

北疆大战打到紧要时,折云关和中原一度失去联系,最长一次有两个多月。在半年多的持续战争中,关恒带着络绎前来的各路援军,拉拉杂杂加起来不到七万人,居然硬生生打碎了七十万联军。斩首十七万,无法统计的其他杀伤超过三十万。七十万联军能活着回到北方草原的,不足十万。这一仗,打得北方这些野心勃勃的蛮族现在提起来都面如土色,那么多年来,再没人敢提南征这两个字。

是役,关家家主关恒战殁。关家一门死在战场上的超过三百人,寥寥无几活下来的也纷纷归隐,再不问世事。关家作为天下四大家族之一,居然一战而风流云散。檀家力主迎回关恒尸骨,以最隆重的军仪下葬,没想到居然被驳斥。檀家和一部分气愤不过的老臣一怒之下行兵谏之事,没想到檀家刚刚冲入皇宫,才不过五十五岁,玩了一辈子阴谋诡计并以此为乐的皇帝李禹徽居然活生生吓死了。已经清君侧完毕,杀了好多大臣的檀家骑虎难下,只好自己当了皇帝。魏朝分裂,继承了魏朝大半基业的檀家,也在迷惘中将国号改为燕。到底为什么这么叫,不知道,按照某些老人的说法:檀家那些只知道打仗一根筋的笨蛋,多少年都没长进的,哪里知道什么国号比较好。看燕虞城还算完好,反正还是都城,那就叫燕国吧。

很多事情已经不可考,但十三年前的种种,改变了不知道多少人的生活。杨家早先就因为不想掺合进朝廷的争斗,为表现出无意中枢的意思,将杨家几乎全部老小都迁去了永业城,算是置身事外。要不是路途迢迢,杨家当年差点就派兵去支援折云关了。虽然最后援军还是没有起行,但当年杨家也为了能在另一个方向牵制一下联军,做了许多事,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里面的事情,现在提起来,大家还都唏嘘不已。

檀家入主之后,并没有清洗李家,而是将和李家有关的所有大大小小的官员、将领一并革职,一一查问。这么做其实已经违背了几乎所有的官场规则,说是公平,却尽显檀家这种血脉中还留存着部族世系的边军世家的蛮横。李家也全部被遣送到东莱城监视居住。檀家给李家定下的规矩很简单:再有罪被查到,加两级量刑,可杀可不杀的杀。要当官可以,要掌军,也可以,凭着你们家里子弟的本事来,别说被刁难这回事。檀家这种做事方法,让无数人惊落了下巴,但这种尽显野蛮却又显得过分仁慈的举措,以及他们摆在明处的地方、刁难,反而让李家真的就这么存活了下来。而檀家的理由很简单:当年,四大家族都是兄弟。

十三年过去了,燕国已经稳住了阵脚,显示出勃勃生机。檀家或许气质上并不像是个执掌一国的样子,檀家血脉中的蛮族因子却也让许多人仍然对他们有许多恶意的猜测、想像与诅咒。可是,对普罗大众来说,这十几年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说得上是蒸蒸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