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古代典籍中的养生学 (1)(1 / 3)
我国传统中医学有着辉煌的成就,众多被奉为圭臬的医学典籍、养生著作,甚至一些小说、诗歌之中都有有关养生学的精彩论述,其中的经典养生理论和独到养生方法,对现代人养生一样有着效果良好的借鉴意义,这里将一些重要的古代医学典籍中的养生之道归纳总结,以期读者朋友能从中窥见古代医学和养生学大师们在养生方面钻研出来的“道”与“术”。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和养生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养生方法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黄帝内经》编成于战国时期,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源泉,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黄帝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名医。
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和养生保健方面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黄帝内经》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其对医学和养生学的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可以说,《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黄帝内经》书名中“内经”是什么意思呢?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人要使生命健康,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而要明白身体的秘密,生命的道理。
《黄帝内经》对人的养生保健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它的养生思想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
《黄帝内经》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的养生也是如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它还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这对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都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养生要顺乎自然,因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天地之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是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要求人对自然要有很强的适应性。比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明显是水液代谢方面对外环境的适应。人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就是一日之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