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历代名医与养生 (7)(1 / 3)
在饮食方面,他反对无原则的禁忌。指出:“饮食者,人之所赖以生养,必要适其时而食之。”在注意营养的同时,要节制饮食,“切记不可太过,惟忌者,生冷伤脾,硬物难化,肥腻滑肠。”强调要吃清淡而容易消化的食物,提醒人们勿贪食火烤、油炸、厚味与美酒,说“膏梁者,醇酒肥鲜炙博之物也,时人多以火炭烘熏,或以油酥、燥煮,其味香燥甘甜……以取其爽口快心,不顾其消阴烁脏”。
他还善用饮食方法调理治疗疾病,他有一个治脾胃的食疗方,取党参、白术、白扁豆、茯苓、苡仁等八味中药加入大米粉中,制成的“八珍糕”,对脾胃虚热、食少腹胀、面黄肌瘦、便溏泄泻都有很好的疗效。据清宫文献资料记载,清代皇宫中即常以陈实功的配方精制“八珍糕”供帝妃们食用。
在四时气候变化方面,陈实功认为应随着寒来暑往,适时御寒防暑,提出“冬要温床室,夏宜净几明窗”;“夏热坐卧不可当风,忌置水于榻前床下;冬寒须避起居,常用温和。”同时,他还指出,不善于养生保健的人往往因起居不慎,外因致病,如“夏秋露卧,当风取凉,坐卧湿地,以致风寒湿气袭于经络……此肌肉血脉筋骨受之,其病由此外来者,发之多在不善调摄。”
陈实功还擅长养生强身,防患于未然。他说:“毋摇尔情,毋劳尔形,皈心静默,可以长生。此皆远世俗、忘名利、无贪嗔、却疾病。”他强调人要控制七情六欲:“七情六欲者盗人元气之贼,人能疏于此者无不多安多寿,人若亲于此者无不损有伤。”陈实功重视日常调理的重要:“凡人无病时,不善调理而致生百病,况既病之后,若不加调摄,百病岂能愈乎?”
现代外国医学专家研究认为,人的衰老常常是从腿部开始的,而陈实功早在400年前就重视腿脚筋骨的健壮对全身的影响,并亲自研制了“千里健步散”。其法是取中药细辛、防风、白芷、草乌各等分研为极细粉末,平日密封于瓷瓶内。长途跋涉者,可取粉末少许散于鞋内,不但可除湿祛臭,又能使两足轻捷、不易疲乏,还可防双足磨擦生泡、脚跟疼痛。
此外,他还嘱咐人们,要清心寡欲,要戒喜怒、节房事,切勿喜怒无常,精神情志须维持常态,不让无谓的事情干扰,以免亏体损寿。
陈实功从事外科诊疗四十余载,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他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作风正派,对同道之士谨慎谦和,对上进青年能提携爱戴,对病人,无论穷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实属难能可贵。他不仅为穷人看病不收分文,而且还捐资赠物,修建山路,造福一方。
和历史上许多名医一样,陈实功把医术作为“仁术”,特地自订了“五戒十要”作为从医律己的道德规范。美国乔治顿大学主编的《生物伦理学大百科全书》认为,中国明代陈实功的“医学五戒十要”是世界上最早成文的医学道德典范。在陈实功看来,“德为福寿之本”,如果不注重道德修养,既不能延寿,也不能得福。所以讲究养生,必须注重道德修养。
叶天士的老年养生法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约生于公元1666年,卒于1745年,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迁居苏州,世居上津桥畔。
叶天士少承家学,其祖父叶紫帆(一作子蕃),名时,医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父亲叶阳生,名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且喜欢饮酒赋诗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50岁就去世了,当时叶天士才14岁。叶天士12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家贫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继续学习。
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他又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见解往往超过教他的朱先生。
除精于家传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之外,叶天士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杂病方面,他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主张养胃阴;在妇科方面,阐述了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方法;他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理论和治法;他还提出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由于精研古籍,他还十分善于运用古方。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也是中医温病学派的创始人。
叶天士不仅是清代的一位医学名人,也是一位著名的老年养生学家。他寿至80高龄,仍能为患者诊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