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鱼(2 / 3)

加入书签

兮兮的孩子。

快走。走得越远越好,不要让任何人看到。这是阿娘最后对他说的话。

事后回想起来,他应该和阿娘一起走,到陌生的地方重新生活。

他们母子相依,没有其他壮丁,有受领田地的资格。把谱籍上阿爷的名字改头换面一番,注明病逝,可以作为移居的理由。他知道城北有人专长诈注籍状,口碑很好。但是他和阿娘都没有想要这样作。

为什么呢?

脚感觉不是自己的,是一头听从阿娘吩咐的马,匆匆把他送到城外。

不要让任何人看到。

脚又把他送到山里。脑袋里没有任何想法,像一个涤净的空置的壶。落齿的伤口不断渗血。温暖的腥味烘得他全身飘然。

然后看见那一片美丽的湖。然后走进湖里。

他不是想死,只是想靠近。

醒过来的时候身边围着一群秃头。其中一个人说话间指往一个方向,他便看见了。

绿得发黑的山峰上,有两团红彤彤的雾气。

形状像两只鳢鱼,头尾相接,缓缓滑动,似乎在追着彼此尾巴。

山峰后面是大片鲜白的云,两团雾气彷佛在白练上不断画一个鲜红的圆。

来到石佛寺之后,站在山崖上细细观察,他发现那两团雾气会结合和分离。鱼吃鱼,鱼再生鱼。一个由吞食、生育、追求构成的圆。而且其他人好像看不见。

道林听了他的回答,脸上露出笑容。笑容里的眼睛几乎消失。

回到寺院,道林首先教他识字和读经。

三个月之后,给他一卷佛经。系在木轴上的书牌写着两个小小的斑驳的墨字:中论。

佛教来自天竺国。在那个遥远的国度里,佛教有许多论师。这些论师钻研佛经,各有所得,形成许多部派。其中有一位叫龙树,认为诸法皆空,空亦复空,因此被称为“空宗”。

龙树写了许多经论阐扬自己的教义,有个称号叫“千部论主”。其中一部叫《大智度论》。后来有个精通梵文和汉语的僧人叫鸠摩罗什,翻译该论的一部分,即《中论》,经典三论之一。

展开经卷,里头的麻纸黄得深深浅浅,纸上的墨字排得整整齐齐。

他注意到有的墨字旁边有圆点,颜色是晦暗的红。

道林让他只念有圆点的字。

第一篇是〈观因缘品〉。开头是一段佛偈。

佛偈的末句: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中”有圆点。

接着一段问答: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人”有圆点。

还去至本处。“至”有圆点。

故名之为缘。“之”有圆点。

又如无明缘诸行乃至老死是名行。“死”有圆点。

应堕地狱。“地”有圆点。

而从缘中出。“而”和“出”有圆点。

将这些字挑出来便是──中人至之死地而出。

道林徐徐解释。万物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凡人只知呼吸,不知有气,但是有一种人,能够定心在中,在体内建立精气的住所。除了口鼻呼吸,能够在身体他处开出气的通道,控制气的流动。锻炼的方式叫“行气”。善行气者,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内以养身,外以却恶。

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这种人就是“中人”。

定心在中的人。介于仙人与凡人之中的人。

如何能够成为中人呢?

有人认为,天地万物皆由气生,只是分成清气和浊气。清气为神为魂,属阳,归于天。浊气为体为魄,属阴,归于地。清浊交接则生,分离则死。如果分离将成而未成,亦即人应死而未死,便可能察觉到气的存在,称为“发中”。

那些气绝而有异状的人,例如尸体温暖如生,容色如常,久不瞑目等等,都可能成为中人。

道林说,发中之后,如果不学习行气,将反受其害。

癫狂,暴毙,自我毁灭。

惟行气之道,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他只要依循这卷《中论》修习,自有造化。

若不看红点标注的字,这卷经书的文句多有重复。他日后检阅他寺收藏的《中论》,才确定这卷是伪书,专为中人编写的书。作者煞费苦心,或许是担心不用这般隐晦的方式,会被视作鬼道妖法而销毁殆尽。

中人至之死地而出。如果不是亲身体会,他也不信这种鬼话。

此后,他像片影子在石佛寺优游。

一个人用膳,作息,出入。

和尚看见他都当作没看见。只有道林偶尔会来查问他的进展,要他服下有所帮助的药丸。

他最常待着的地方是院东一处矮墙。

砖砌的,颜色经风雨浸染成苍苍的树皮。墙外是斜缓的坡地,生着一片白茅,像一地不溶的霜雪。这里是寺院中唯一僻静且没有树荫的地方。

午后的阳光烤得砖墙暖烘烘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