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2 / 2)

加入书签

就离开了,在场的人也心知肚明,谢楹才是主事之人。

殿试的试卷发下来,底下的学子都紧张起来。

题目共四道,前三道都四平八稳,最后一道却问起了中兴之道、救弊之策。

贤宗刚登基时,也曾想做一位中兴的君主,力图变法,最终却不了了之。听说太后曾在朝上提出有意延续先帝变法之道,莫非这道试题就是试探?

学子们心思各异,揣度着出题人的心思,先后动起笔来。

涉及朝政之事,多数人还是求稳,不出大错便好。一位永州来的学子张峤却从中看到了机会,下笔洋洋洒洒,先称颂了当今圣上与太后一番,又极力推崇贤宗变法,本朝以孝治天下,圣上应继承先帝之遗志,广开言路,推行新法,成就千秋伟业。

谢楹翻看着挑出来的几份卷子,张峤这份就在最上面

一抹笑意从谢楹脸上绽开,今天能来到集英殿的就没有蠢人。

谢楹问礼部尚书和几位翰林道:“哀家觉得此份卷子为上,你们觉得呢?”

几位大人方才就看过了卷子,挑出来的几份水平都差不多,既然谢楹点了此人,看来他们是猜对了太后的心思了。

“臣等无异议。”

“恭喜娘娘和圣上又得一良才。”

本次恩科共取士八十九名,太后钦点了张峤为状元,名次既定,接下来就是跨马游街和准备鹿鸣宴,一时间热闹非凡。

民间追捧着一朝登科的才子们,朝中关注的却是谢楹为何刻意点了张峤为状元。

“太后娘娘这分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不用你说,还是想想太后娘娘下一步会怎么做吧。”

“上次动盐政我就反对,如今太后娘娘将盐政尽数抓在手中,吃到了甜头,接下来肯定要有大动作了。”

几位大臣紧锁着眉头,“妖妇误国!”

谢楹却出乎意料的暂时没什么动作,下半年朝中也没什么大事发生,承兴第二个年就这么安安静静的过去了。

等到盐政新法实行了一年,谢微回来述职,光是第一年,盐政收入就增加了四番,让反对的人一时也无话可说。

户部尚书看谢微就像看财神爷,一张脸笑开了话,盘算着今年终于不用再东挪西凑,还能余下一大笔钱。

新科状元张峤正在翰林院里读书,听说了此事后特意写了一篇骈文颂扬太后,将她说成了天上下凡的玄女,特来佑护国家与百姓。

这篇文引起了不少人的鄙夷,觉得他谄媚太过。谢楹看了此文后却亲自接见了张峤,勉励了他一番,令鄙夷的人也不敢表现出来。

盐政新法实施了一年之后,各地盐价大跌,最后渐渐平稳下来,普通百姓家中也买得起盐了。僻远地区也有朝廷派人运盐到此。百姓不懂朝廷斗争,只知道新帝登基以来他们能吃得起盐了,皇帝还小,听说都是太后在辅政,太后的贤名渐渐在民间传开。

就在朝中渐渐觉得太后不会再有什么大动作的时候,一封检举西北军苛待士兵的文书传到了京城。

御书房里,兵部尚书看着谢楹递给他的这封信,浑身冷汗淋漓,按信中所言,西北军近年来时发营啸之事,已有数年发不出饷银,士兵食物多有霉烂,病死者不再少数,许多人都当了逃兵。西北军号称二十万,实则如今不到七万人,且西北苦寒,戍边之人本是三年轮换,却无人愿来,留在军中的甚至有人头发都白了也未能回乡。

西北军所在的龙虎关是抵挡乌恒人入侵的第一道关隘,如果所言为真,那西北军还有什么战斗力?若是乌恒人入侵,通过龙虎关直接东进,京城危在旦夕。

“娘娘,信中所言可属实?”

谢楹冷声道:“这应该是哀家问你吧。”

兵部尚书跪在地上:“臣失职。”

“你亲自去一趟龙虎关查探。”

“是。”

兵部尚书走后,谢楹又传了武毅大将军进宫。

“娘娘想改兵制?”崔仲英略有些惊讶,谢楹要推行新政的消息朝中人尽皆知,可他没想到谢楹想先从兵部入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