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 南北试验(上)(1 / 2)
民选官这事是从南京周边几个地区闹上來的,倒不是说南京周边的人思想先进,而是因为那里水土好各种试验都走在全国的前头,最开始的退桑还稻和一同进行的大户退田,后來的移民落户还有退役军人组团务农做工,还有前两年的辅政制度和府县分工等,都是从南京周边开始的,
南京周边有山有河有湖泊,不像其它地方有天灾的时时侵扰,正适合搞点别出心裁的东西做试验,这做试验有成功就有失败会有风险容易引发百姓的怨气,不过魏忠贤呆在南京就不怕有人闹事,这也是天启喜欢在南京周边做试验的原因,
两年前开始推行辅政制度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从上面派下的人不怎么清楚本地的事,要求在县级的辅政机构里增加本地人,按沿袭下來的不成文规定县官一般是不下乡里的,除非有了案子需要他去实地考察寻找线索,说是担心官员滋扰百姓,其实这只不过是官员们的一个借口,当官的一般都是读书人,读书人读了圣贤的书以后就自觉得自己有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于是就不想跟那些沒有理想的人打交道,有事都是叫乡老里甲长來回话,
有理想的人看不起沒理想的人这本身并不奇怪,因为双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这个传统,圣人都说过“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话,说明圣人也认为读书人跟普通百姓通礼见面是很丢面子的事,唐朝刘禹锡混得不太好把官混得越來越小,但他依然有高人一等的想法,在《陋室铭》中写出“谈笑有鸿儒,往來无白丁”的句子,可见连被贬的官都看不起不识字的普通百姓,
不过这也不奇怪,读书人都是有理想有道德还有生活保障的人,沒事时想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确实要比成天为柴米油盐醋酱茶操心的人高人一等,读了书做了官你还要跟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混为一伙,那你纯粹是自毁前程,上司同僚都会耻于再与你为伍,
县官不下乡辅政的佐官也不想下乡,从下面找两个人进辅政机构代人说话就成了变通之策,谁知道就是这个变通之策久而久之就出了问題,一开始被拉进來的是些老秀才老举人,他们沒有什么上进心能进來混两个小钱就觉得不错了,其他人看不上这位置也沒人跟他们争,谁知道过了沒多久大家就发现沒对劲了,
上级派來的官员不愿意跟百姓直接沟通,普通百姓有什么话也沒有渠道传得上去,这些拉來的本地读书人就成了上传下达之要人,上级的政策由他们解释,下面的情况由他们随意解释,其中的权力就显得很大,什么事都在于他们怎么说,每个地方基本上都有几户大户,家里也有几个读过书的子弟,最开始看不上这职位现在看到了利益,于是又开始眼红起來,要求选官也是他们提出來的,
杨涟在南京周边调查了很多地方,所调查出來的结果大同小异,都是因为本地选拔起來的辅政官权力太大招人眼红,想通过选举把自己人推上去,为自己的家族谋取利益,据说有个地方的辅政官一开始沒人愿意去,想着读了那么多年书还要去向一群土官点头哈腰就觉得掉份,于是叫一个家里的势力和财产都不怎么样的人家出了一个人去应付,谁知道沒过两年,这人就利用手中那点小权力把自己的家族发展兴旺得不得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什么事也经不起仔细琢磨,大家经过认真仔细的琢磨发现与其好高务远去中进士当大官,还不如现在就抓紧这点眼前的权力为家族谋福利,反正一边当着官还可以继续学习等待科考,问題是各县里的辅政官虽然级别不高但也是名额有限的职位,现在已经有人了你再要想挤上來其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大家一合计就提要求重新选,反正选得上算便宜选不上也沒损失,
这些來龙去脉是杨涟经过仔细调查后呈报上來的,当天启看过了杨涟的奏报时,提起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來,
一直以來天启对高攀龙、杨涟等东林党都抱着既要使用又要戒备的心理,因为他知道东林党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这样的一群人用好了就是巨大的助力,用不好就是一座危险的火山,经过长期仔细的查探,天启发现这些人的忠诚是沒有问題的,只是其核心思想跟自己会有那么一点冲突,因为东林党的核心思想是限制皇权同情百姓,对这样一群有理想的人天启的办法就是找到他们的弱点然后慢慢瓦解他们,就算不能瓦解他们也可以消磨掉他们的意志,
一般地说一个人的弱点无非是名和利,东林党人都以成为君子为自己的目标,这就算是求名了,至于说利那是所有人共同的最爱,古人不就有天下熙熙皆为利來的说法吗,很多当官的私下说起來也不避讳千里为官只为财的想法,出于用名利达到瓦解东林当内部这一动机,天启鼓励支持高攀龙他们办报纸分利润,虽然被高攀龙和刘宗周还有黄尊素等人识破,但是也部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就是在其内部安下一个不稳定隐患,
最开始一听说南京周边有人要求民选官,连魏忠贤都密奏说涉及的范围很广担心有人趁机起事,所以天启把赵率教定在南京不动,连辽南地区要修建边墙房屋都沒敢派去,其中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