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观时待变(1 / 3)
我在春秋做贵族第465章:观时待变
很早之前,早到智氏还没有代晋,智瑶曾经向楚国提出过“平分天下”的意愿。
当时的楚国君臣有意加剧晋国的内乱,对智瑶执行了虚与委蛇的策略,一度还在外交场合上表态支持过智氏。
轮到智氏灭掉卫国又占据齐国大半疆域,楚国君臣立刻变脸针对智氏了。
如果不是吴国突然间崩溃,楚国绝不会坐视智氏代晋。
可惜的是当时的楚国精力全被牵制在南方,没有能够趁智氏代晋的时候北上,后来则是一直站在原国的对立面。
所以说,智瑶选择代晋的时机非常恰当,不止楚国无力北上干预,宋国急切想分杯羹,越国干脆就是动弹不得,其余诸侯也因为吴国突然没了有点无所适从。
新生的原国疆域非常大,尤其是控制了中原相当多的精华地带,恰恰是因为这样才让楚国立场变得坚定,后来宋国也站到了原国的对立面。
诸侯真的不傻,很明白谁强,他们就应该针对谁。以前晋国和楚国轮流被针对,换成了针对原国而已。
现在,斗怀代表楚君中来旧事重提,讲实话就是智瑶不再认可南北共立的格局。
一次丧失一二十万大军的楚国陷入了绝对虚弱的时刻,不过楚国的底蕴仍然还在,给予他们十来年的时间休养生息,超大概率能够回过气来。
宋国站在原国的对立面,某种程度上算是对反原联盟进行了一种实力弥补?
这样一来的话,换成智瑶对楚国虚与委蛇了。
智瑶等斗怀离去,笑着说道:“今日之事,务必使郑国君臣知晓。”
钟武问道:“楚国君臣用计?”
其余人也有相同的疑问。
要是楚国真的想对原国服软,有楚军当内应的话,应该说“新郑”一定要被攻破了。
看上去智瑶并不信任楚国君臣,否则主动将楚国使节的行为透露出去,岂不是将楚国君臣卖了的同时,增大了攻克“新郑”的难度?
这样一说,大家都回过神来了。
他们根本不用纠结楚国求饶是真是假,将水给搅浑之后,得利的反正会是原国。
一旦楚国与郑国互不信任就是最大的破绽,原国这边完全可以根据实时动态做出及时的反应。
司马穰苴又说道:“臣以为越国今岁当有动作。”
楚国扛不住的话,不止郑国要崩盘,连带宋国也会退缩。
原国一家独大的之下,勾践再不及时做点什么,等待郑国灭亡,楚国无力再与原国争锋,宋国可能重新与原国修好,等待越国的将会是什么?
韩庚问道:“齐地需以增兵?”
八万越军驻扎的所在地距离“新郑”太远,并且主战场的二三十万联军打不过原军,八万越军到来也无法改变局势。
智瑶说道:“寡人已向阳虎下令,尽快扑灭鲁地反抗。”
一句话听得大部分人露出苦笑。
他们已经发现了一个事实,也就是智瑶总能事先做出安排,显得某人发出的警示有点多余。
智瑶看到众人的表情,态度诚恳地说道:“寡人一人力薄,还需仰仗众卿倾力相助。”
大家能怎么样?当然是表忠心了。
在接下来的数天里面,作为主战场的“新郑”恢复小打小闹,流血变少是真的,某些方面的凶险却是在加剧。
关于楚君中派出斗怀见智瑶被传出许多版本。
楚国向原国求饶的版本流传的最广,很是振奋了原军的士气,同时也打击了楚、郑联军的士气,并且让双方产生不信任感。
有那么一个版本让郑人尤其担忧。这个版本是楚军要将“新郑”献给原君瑶,换取楚国君臣以及受困大军能够安然返回楚国。
在舆论一阵动荡的情况下,原军在“宛”与那一支为数八万的楚、郑联军爆发大战。
双方先是进行了四天的野战,原军先期充当主力的是智徐吾所部,后来程朔率军抵达,内外夹击之下重创楚、郑联军。最终楚、郑联军还是有五万多人躲进了“宛”城之内,一时间将一座不大的城邑堆了个拥挤不堪。
一战结束,智徐吾率领本部继续南下,却不知道是会从楚国“方城”进军,还是从陈地绕路进入楚国腹地。
程朔则是遵行智瑶的命令,带着三万左右的援军驻扎在“宛”城旁边,一副要堵着楚、郑联军不给继续北上的架势。
半个月过去之后。
智瑶的重心放在窥探“新郑”城内的情况。
“两国高层果然事先通气,很努力在安抚军心士气。看来上一次斗怀过来旧事重提,果然是计谋之一?”智瑶莫名有点小欣慰,敌人可算行使军事手段之外的谋略了,只是稍显幼稚。
近期,斗怀又出使了两次,第一次显得气急败坏,怪罪原国这边走漏风声,置楚君中于险地;第二次则是希望智瑶能够立刻与楚军里应外合,开始攻打“新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