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孙家小弟(2 / 4)

加入书签

、不为百姓那么这所名士又岂能长存?”

“这……”

就在步骘犹豫之际,文试战台之上一少年缓步而至;而紧随其后的便是此前与步骘一道的卜静,见来着一舞勺之少年;卜静微微行礼后便打算让少年退下。

“小公子这般年幼,却为此虚名而登此战台;岂不令人深思?我观之小公子比之前那位还要年幼些许不是?”

虽然卜静尽量说的委婉,但还是有人听出了其中含义;随即台下的众人望向少年的眼光中多了几分质疑,但是很快便散去这突如其来的质疑。

“先生既为学者又称我东吴名士,与此前步家的子山先生交好;又岂能以年幼而轻看他人?昔先秦少庶子甘罗尚不及舞勺之年便出使赵国,以其谋略为秦国获取多座城池而授上卿之位;孙朗不才今已进舞勺载余却只为一读书者尔。”

“当真好生了得,此番口才卜静自愧不如;为此前轻看向小公子道歉,不知小公子上台所为辩何?”

孙朗闻言低头思虑片刻后转身向司马懿与孔明行礼,随即缓步至木牌之上;于农耕之上轻轻一点。

“二位大人,孙朗不才;昔日便喜这琐事奇闻,将来愿致力于这城中百姓之事;因此欲选此题而论之。”

“既为百姓所谋,行安民治县之事为何不选这治政一题呢?”

司马懿与诸葛亮闻言倒是有些兴趣,看得出来年幼的孙朗为了此次机会准备许久;但是这百姓之事显然治政更为合适。

“在二位大人面前,孙朗不敢言政;治政一道大可治理国家而施恩天下,小可治政乡县以至寻常之家;此其中所含过于万象而孙朗年幼无知其见闻甚不如台下众人,又岂敢言政。”

司马懿与诸葛亮对于孙朗的回答极为满意,随即二人便决定各自出题;诸葛亮起身道:

“既选农耕,那么便由二位先生说说为何要大力鼓动农耕而非滋长基业。”

卜静闻言心中大定,随即上前向司马懿与诸葛亮二人行礼;礼毕后转身向台下众人道:

“农耕者,四大之中排在第二;为上业者而非下士者,其位在工匠、商贾之上更获朝廷资助;为农者看似极简而繁多,然农者宛如房屋承重之梁;无农便无粮、无粮可以生存?没了生存又谈何基业?”

卜静一言瞬间便引得台下百姓共鸣,纷纷开口表示其所说极是;而孙朗则是缓步上前。

“玄风先生此言倒是有些歪理,这天下四大业-士农工商不假;然先生所言并非孔明大人所问,问者是乎强调为何鼓农而抑制他业;于乱世未定之时,粮草、补给乃平定起军之本根!农耕者确为生存而计,然鼓动农耕非仅为生存而往;所谓农耕非黍米杂粮以论,其包含桑、麻、蜜果以及南方之丝蚕亦可为农耕;农耕者善万物而种乃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亦是国家之根要;基业于私而农耕于公,基业者亡国而枉利;农耕者记国而感德,故兴耕而薄业。”

“兴耕而薄业?未曾想孙家小公子竟这般透彻,想必居住曲阿却时常与州牧大人治下吧?”

“正如先生所言,孙朗得曲阿便利自然日常与州牧府中贤士往来;此番见言便是随州牧府长史子敬先生以及主簿伯言先生所学!幸得玄德大人不计纵容罢了。”

“什么?小公子是说州牧大人放任你一舞勺少年随意追随长史以及府中主簿?”

“难道玄风先生早些来到曲阿并未前往我曲阿州牧府一拜么?”

“哈哈~这曲阿当真有意思,卜静辩才不及甘拜下风;不知接下来数日能否再与小公子一聚?”

“自然!”

心服的卜静不再多言,而是缓步行至孙邵身旁;而孙邵亦是对孙朗此前言语极为震惊,随即便轻拍卜静肩膀踏步而上。

“小公子既与我同为孙姓,不知可敢与我再辩?”

“同为孙姓?想必先生便是昔日追随刘繇州牧南下的孙长绪先生吧?孙朗见过长绪先生,能与先生一辩乃孙朗荣幸。”

“未曾想乌程侯之弟竟有这般才华,倒是让孙邵极为好奇;为何小公子这般才华不随乌程侯北上而屈身于这扬州之地呢?”

“先生之言孙朗不敢苟同,何为北上何又为屈身?孙朗不才而愿为汉室尽绵薄之力,我孙氏自我父起便兴兵讨董以为报大汉之恩,今兄长更是为天子镇守大汉中原东部;为青州百姓之苦不惜只身南下,同为大汉而战又岂分故地?”

“昔日乌程侯也据扬州而不惜征讨、血洗,今小公子这般见言倒是让孙邵有所改变;不过小公子此举若为孙家负罪而来恐怕不能如愿了。”

“既然二位这般倒不如辩这题中最后一项如何?便以这治政一词而论,试问二位先生一县之政兴时严苛而乱时当如何?”

司马懿显然对之前卜静那般果断认输极为不满,说好的一人出一题;自己还没问呢!

“既然别驾大人以兴时严苛那亮便以乱时严苛便是,试问二位先生乱时严苛治政而兴时又当如何?”

此话题一出台下百姓瞬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