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奸臣和忠臣还有流寇?(2 / 8)
成重大损害
河南位于九曲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从黄土高原而来的黄河携带了大量泥沙,一遇平缓地带便逐渐堆积,致使地面河床越来越高,碰到雨水较多时节便造成黄河决口。整个明代,黄河经常决口,单万历一朝决口已然达十次之多。“河南府州县。密迩黄河,地方历年亲被冲决之患,民间田地,决裂破坏,不成垅亩,耕者不得种,种者不得收,徒费工力。”[2]决堤而出的黄河水,不断冲刷着下游的农作物;面对自然灾害的无情,脆弱的小农经济只能一退再退。自然灾害只会给无数辛苦劳作的老百姓带来伤害。遑论其他灾害的影响,单单黄河决口一项水灾对农业造成的损害便是无法估量的。河水肆虐庄稼,淹没耕地,淹死民众冲垮屋宇,致使农业减产,物价上涨。相比水灾,旱灾对农作物的影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旦出现旱灾,农作物减产绝收亦是常事。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有甚者一年四季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水灾仅是其中之一。更雪上加霜的是许多灾害都是相伴发生的,如地震往往伴随水系决口,旱灾亦是伴随着蝗灾和瘟疫。据实录载万历四十三年,“东省六郡自正月至六月不雨,田禾枯稿,千里如焚,耕嫂、贩夫蜂起抢夺,相率而求一饱”[3]字里行间我们便可知灾荒过后大地荒芜,千里之内毫无生机之惨状。水旱蝗雹等灾害对农业生产损害颇为严重,一旦灾害发生,农田转瞬间变为荒芜,各种农作物难以残存。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牲畜的死亡,致使后期农业的恢复发展得不到充足的畜力保障,对农业恢复也带来诸多不便。
(二)灾荒对人口数量、生活质量影响严重
灾荒发生之后,对人民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莫过于劳苦大众: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无力抵抗大量的粮食减产绝收,更无余力在灾荒频发的环境中寻求生机,以致灾荒过后人口锐减,生活状态极其悲惨。据曹树基先生统计,万历八年至十六年间,北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四省死于灾荒和鼠疫的人口合计约为700万人”[4]数目之巨令人触目惊心,短短八年间因灾荒等因素折损人数竟是如此,不难想象整个明代因灾荒人口数量下滑之大趋势。“去年五月二麦已见垂成,忽经大雨数旬,平地水深三尺,麦禾既已朽烂,秋苗亦复残伤,且河决堤溃……于是扶老携幼,东走西奔,饥饿不前,流离万状,夫妻不能相顾,割爱离分,母子不能两全,绝裾抛弃,老羸弱方行而辙什项刻身亡。”[5]字字如泣如诉,向我们展现出当时灾荒过后人民扶老携幼避灾之状,但灾荒波及面积之广,缺衣少食的穷苦大众又有几分气力可逃,无处寻觅安身之所。逃荒途中更是步步艰辛,以至于大部分中州贫民已无家室,人口急剧下降,生活温饱都不济又何谈质量,到处一片饿殍遍野景象。据记载:“二十二年,河南大饥,给事中杨(东)明绘《饥民图》以进,巡按陈登云进饥民所食雁粪,帝览之动容。”[6]“河南灾侵异常,父子相食,寝食靡宁”[7]这两条史料体现了灾后人民为求生存不得已而食雁粪,更有在生死关头抛弃人伦亲情互食的惨状。灾荒过后不止影响的是人口数量质量,原有的道德人伦在饥荒之年更是败坏殆尽,仅存的保有气节之人也是寥寥无几。
(三)灾荒对社会经济损害极重
灾荒过后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原因对原来繁荣的经济必然造成极大损害,“充分之劳动力,为农业之生产力构成第一要素”[8],在古代,劳动力的减少必然会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灾荒过后农田荒芜,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造成大量民众死亡,劳动力短缺让农业生产无力可使,农产品尚不足以自给,更无多余的产品供社会消费。势必造成供求不足,粮食短缺,物以稀为贵,粮价便大幅度上涨,早已贫困潦倒的灾民粮食都难以购买,更是无力消费其他商品。此外,劳动力的锐减更导致许多手工作坊无人操作,各种生活用品无处购买,整个社会都缺衣少食更何谈交换,“灾荒最直接之结果,即造成整个农村经济之崩溃,使国民经济之基础根本颠覆。”[9]市场上买卖双方缺一不可,此种情景下百姓均无购买力,市场商品无法流通也就致使经济衰败。
二、灾荒对河南社会秩序造成的影响
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破坏社会环境,锐减人口数量,侵害农业生产,还会造成大范围的人口流动,社会动荡、人心不稳。灾荒的危害类似以石投水慢慢扩散波及。最初灾荒来临,百姓为图生存只是变卖牲畜,继而卖妻女,最后依然无计可施老少辗转,被迫流移,致使一遇灾荒便会出现大批流民。流民的生存状态是灾民的一个典型缩影,他们的存在大大促进了社会的人口流动,给稳定的农业生产带了巨大的挑战,威胁社会安定。“这负戴道路的是复业流民,流民告称……一向在外乞食,背乡离井,日夜悲啼”[10],流民被逼无奈,只能在外乞食他们只求裹腹一旦最低要求不能达到,不难想象他们便会铤而走险。“凶岁子弟多暴”,灾荒年份,灾民抢劫粮仓,变为盗贼爆发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臣惟河南浃岁灾荒,昨年尤为二百年来罕见。小民饥困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