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回到东海(1 / 3)
东海郯县,下辖人口二十多万,是徐州数一数二的大县,早在汉光武帝时期,这里一度作为徐州治所,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下邳城。
县里有几家大户,其中以姜氏最为富庶,最有名的要数王家,现任家主王朗乃徐州名士,与平原华歆齐名。
郯县作为曾经的一州治所,其繁华程度自不必说,各种小商贩挑着土特产,在城里进进出出,然而近几日来,他们一度被关在城外。
也不知是怎么回事,近几日来城外乌泱泱地来了大批流民,越聚越多,仿佛黑云压城一般聚集在县城外,闹得人心惶惶,若不是见流民们手中无兵,县里的百姓几乎以为黄巾来了,几欲收拾行囊逃到外地去。
东海郡守姬润贴出告示,言说那些流民已被东海接收,承蒙姜氏资助,在城外另置村庄,县民无需担忧。
又派遣书佐编户造册,调令军卒帮助流民搭建窝棚,现在城外密密麻麻地建了一大片,只是最关键的粮食却迟迟没有到位,城外哀嚎遍野。
“任你俩百般说辞,想要姜家米粮,那是断无可能!”
姜府厅堂,富态的姜老爷颇有些生气,毫不客气地回绝两个客人。
徐庶、郑缺对视一眼,看着这位油盐不进的富商,也颇有些无奈。
他二人那日深感姜钰昌的恩情,又惊慕其才学,以辞谢之名得见姜钰昌,想要拜其为师,对方一番说辞,便让他们到东海,辅佐郡守姬润处置流民事宜。
姬润招待了他们,深感这两人非池中之物,遂征辟其为郡功曹,为了姜家的米粮,姬润几番来府商谈,姜老爷只是宴请饮酒,热切招待,却对赈灾一事绝不松口。
姬润大为头痛,正好姜钰昌自徐州来了书信,便让徐庶、郑缺两人日日登门拜访,轮番规劝。
“还请姜老爷三思,若能救济城外流民,开仓放粮,姜氏善名定为天下所知,受世人敬仰。”
“区区善名要来何用,我姜氏历经几代,这才攒下如此家业,若是尽数撒了出去,百年之后我又如何面见先祖!”
姜老爷将头扭向一旁,看都不看郑缺。
“姜老爷乃心善之人,在下听闻月余之前,姜老爷曾携子往徐州治病,在城外行善布施,为何今日却要坐视流民饿死,这实在令人不肯相信。”
“徐州城外流民不过数百,而今你看看这县城之外,那些流民数都数不清啊,两者岂能同一而论?”
徐庶见姜老爷不肯认账,又接着劝道。
“正是如此,我曾听钰昌先生说过,当日在徐州并未放足五百石粮,因此小公子的病只治好一半,神佛不能感受诚意,现今流民在外嗷嗷待哺,姜老爷若是再行善事,那小公子的病不就痊愈在望吗?”
听到这里,姜老爷有些迟疑,但还是不肯开口。
“况且钰昌先生已经对流民许诺,郡守大人也公贴告示,县里人和城外流民无不信服,对姜家感恩不尽,姜老爷如今却要毁约,这让世人又如何看待东海姜氏?”
姜老爷仿佛深陷泥潭,前后都找不到落脚之处,徐庶的话的确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但米粮乃是姜氏根本,这种自毁祖业的事,姜钰昌都没和他说过,便擅自做了决定,不见到弟弟之前,他是绝不会松口的!
“老爷,老爷,二爷和小公子他们回来啦!”
正当徐庶、郑缺和姜老爷周旋的时候,一个仆人匆匆进来,大声报着喜讯。
“好,回来的好!”
姜老爷听到宝贝儿子回来,自然心喜,但他更想当面问问弟弟,为何要许下那般诺言,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阿父,元儿回来了!”
姜元一已大声喊着跨进门来,由前面的仆人领着路,否则还真不知道怎么走。
至于叔父姜钰昌,还磨磨唧唧地在那安置杂事,估计是有些心虚,让侄儿先进了去,或许兄长的气便消了大半。
姜元一也不说破,径直到了厅堂,姜老爷果然一脸喜色,急忙迎上来,袖口里摸出一卷丝薄,翻出几个果儿来。
“元儿辛苦了,相隔月余,为父心中甚念啊,来来来,这是元儿最喜欢的饴糖果儿,我专门让人去采摘的,还建了个小作坊,以后元儿便吃用不尽。”
姜元一无奈地接了过来,见徐庶、郑缺二人也在这里,心知事情还没办成,便上前问了个好,又对姜老爷道。
“阿父啊,刚才我在城外见到许多乞丐,他们哭地可厉害了,都说姜老爷无良,乃是世间最恶毒的人,难道指的是阿父么?”
“元儿莫要相信,为父怎是那般人呢,他们那是饿晕了,在胡说八道呢!”
“可为什么他们不骂别人,只说阿父呢,难道这果儿被父亲摘完了,他们没有吃的,所以才会挨饿么,要不元儿将这些果儿还给他们吧,他们也就不骂阿父了。”
“元儿啊,你年纪尚小,许多事都不会懂,这些事我会与你叔父商议的,很快他们便不会饿了,来来来,你先跟着仆人去后院,你娘可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