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海世界(1 / 3)
古人类文明已在数万年前毁灭,那一场小行星群撞击地球所带来的浩劫也渐渐趋于尾声。
地壳的猛烈运动及其带来的连锁反应,使得绝大部分陆地沉入了海底,只余星布于浩瀚海洋中的若干岛屿。
面对此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从沉睡中醒来的人类选择了分支进化,一部分维持了原有的人类形态,其后被称为“原族”;一部分为了适应在海洋中生存而进化成了半人半鱼形态,他们被称为“海族”。
劫后余生的人类将如何面对这个全新的地球?——这奇丽壮阔的“海世界”。
地球表面几乎全部被海洋覆盖,只剩下若干大小不一的岛屿。其中超过1千平方公里的岛屿只有:南北极各有一块覆盖陆地的冰川、北纬28东经87处的“神山”、北纬41东经45处的“天堂”、南纬30东经36处的“飞陆”、南纬16西经69的“南岛”、北纬24西经100“美陆”。而其它的则大多数都是数十平方公里的小型人造岛。
各大岛屿上的人类苏醒之后在适应“海世界”以及学习古人类遗留文明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各自的文明特色,划分了各自的活动范围,也在互相交流中形成了相对一致的法律,并组成了“海世界邦联政府”。
新生的人类如此自豪,他们似乎一出生就是这世界的主宰,没有疑惑,没有危险,遗迹里古人类制造的“智能系统”已为人类的文明复兴准备好了一切,苏醒来的人类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理所当然的接受,尽情尽兴的享受而已。稍有远见的人利用古人类遗迹中的能量制造了许多人造岛用于殖民,但是更多的人却热衷于建造宏伟的“神迹”以互相夸耀,用似乎取之不尽的资源彻夜狂欢,不事生产……这些不知节制的行为耗费了大量古人类遗留的能量和资源,以至于数百年后人类突然惊骇的发现:遗迹里的资源损耗殆尽,遗迹智能系统因能量低下而自动进入休眠状态,最关键的全球通讯系统也陷入了瘫痪。人类社会几乎一夜之间从现代文明倒退回了原始社会,狂欢中醒来的人们失去了对海世界的控制权。
古人类意图通过丰厚的遗产来使自己的后代快速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可惜他们低估了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人类文明的复苏之旅在没有缓冲的情况下戛然而止——史称“遗迹之灾”。
灾难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失去遗迹的人类顿时陷入了生存危机,貌似无限供应的食品、药品坐吃山空,新的食物源又难以寻找。面对困境,一部分人积极的寻找应对措施,探索海洋中新的生存资源。但是大多数人却茫然无措,悲观失望,甚至情绪暴躁,行为失常。更有甚者将灾难归咎于政府对海族的“援助”,他们四处煽动对海族的敌对情绪,频频制造事端,意图挑起战争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阴暗目的。
基于海世界贫瘠的资源和人类永无止境的贪欲,各大势力在争夺陆岛资源时不断累积的矛盾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友好合作慢慢滑向冷淡乃至敌对。
灾难阴影笼罩下的人类社会处处风雨飘摇,似乎是轮回的宿命,即使人类穷尽机关在万年后获得新生,历史的车轮也毫不偏移,仍然执拗的滚滚驶向那黑暗的深渊……
古人类各大势力在“大浩劫”来临前不约而同的执行了“种子计划”,将人类及其它动植物的基因冷冻于“营养仓”内,在数万年后地球环境恢复到可生存状态时,自动启动“复苏程序”,将“营养仓”内的人类基因解冻后培育成长,出仓后再由计算机系统对第一批“解冻人”进行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之后再由第一批“解冻人”之间进行有性繁殖,从而逐渐步入正常的人类社会进程。
在“种子计划”中,古人类科学家预测到大浩劫后地球环境将变成汪洋一片,担心“解冻人”不能适应地球的新环境,于是启动了备用方案“人鱼计划”——将人类基因改造合成为能适应水下生存的新人类基因。新人类与普通人类同时复苏后,用了95年、三代进化才渐渐适应了在海洋中生活,而普通人类在“营养仓”的帮助下只用了55年,两代进化就适应了在新陆地上的生活。而这40年的时间差造就了一个后果——普通人类占据了全部的古人类遗迹,垄断了古人类文明的探索权和学习权;而新人类则被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很难享受到古人类文明的受教育权。
人类一代一代繁衍下去,普通人类取得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成就,他们以古人类的正统后裔自居,自称为“原族”;新人类则因自身基因的突破性发展而越来越与新的地球——“海世界”相融合,他们可以在水下呼吸,他们自由的翱翔于广阔的大海,他们称自己为“大海的儿子”、“自由的海族”,但是“原族”种族主义者却喜欢私下称他们为“鱼族”。
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族和海族之间开始时那点同舟共济的情分慢慢淡去了。由于对海族强大生存能力怀有深深的忌惮之心,原族数代领导者开始用垄断科技的手段处处压制海族的发展,他们拒绝海族接触哪怕一丝一点的古人类文明,他们用简陋的工业产品残酷压榨海族的劳动,他们的目标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