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6章(1 / 2)

加入书签

陈一鑫能想到的,其实别人也会想到。在辽鲁殖民大区准备提前修建机场的时候,管理东海殖民大区的石迪文同样也开始盘算未来使用飞机作为交通工具的可能性。

相较于北边的辽鲁大区,石迪文治下的区域显然更为分散,济州岛和佐世保湾都是海外飞地,隔着辽阔的东海也难以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即便他一向勤政,一年能去这些地方巡视两次也就不错了。

但如果今后能拥有更为高效的交通工具,那或许治理这些海外飞地的效率就会不一样了。所以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石迪文也启动了修建机场的计划。而且他是下辖三地同时动工,比北边的辽鲁大区还多了一个机场。

同时石迪文也特地让人在三亚跟进航空项目的研制情况,还送了一笔不菲的钱财到航空研究院,意思就是等这项目有了着落之后,能让自己成为首批购买到量产型号的人。

1653年春,海汉向大明提出要求,就两国的势力范围划分进行新一轮的谈判,地点便设在浙江的杭州城。

海汉方面对此次谈判极其重视,陶东来和颜楚杰两名军政高层亲赴杭州出席会谈。

作出这样的架势,海汉要提的条件自然不简单。陶东来在会晤中开门见山地提出,要求与大明划江而治,将大明治下长江以南地区,全部划给海汉。

这样狮子大开口的要求自然无法获得大明方面的认可,直接就否决了海汉的条件。但海汉此时心意已决,这次的会晤与其说是谈判,倒不如说是向大明摊牌。

如果大明答应了条件,那或许还能再保十年太平,但只要大明拒绝,那么接下来就免不了爆发一场全面战争了。

这次会谈仅进行了三天,双方便不欢而散。不过海汉方面对此结果早有预计,陶东来和颜楚杰也没有多少失望的情绪。

会谈结束之后他们并未返回南方,而是留在了已经成为海汉地界的宁波,亲自指挥这场大战的筹备工作。

大明对于海汉的异动并非毫无察觉,但问题在于双方的军事实力相差太远,即便是对海汉将要发动的军事进攻有所准备,也还是很难抵挡住海汉军的凌厉攻势。关于这一点,地方官员清楚,朝廷清楚,崇祯皇帝也清楚。

但要直接举手投降,他们又心有不甘,终究还是得抵抗一番。不少人仍是心存侥幸,认为海汉虽然放出了狠话,但也未必真会发动全面进攻。如果采取抵抗手段,说不定海汉人攻打几个州府之后,觉得代价太大,就会自行退兵了。

但大明所不知的是,随着穿越众年龄逐渐老去,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继续等待大明衰亡的耐心,武装夺取天下慢慢成为了海汉高层的共识。很多人都想在有生之年看到海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帝国,而夺取东亚大陆的控制权,完成对大明政权的取代,对穿越众来说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目标。

在这样的大势所趋之下,动用武力夺取大明的领土,便成为了海汉的第一要务。为此执委会甚至暂停了几乎所有的对外扩张计划,将原本部署在各地的武装部队调集到大陆附近,就连菲律宾大区和星岛大区的驻军也大批北调,负责从两广地区向内陆突进的作战任务。

在经过了半年的筹备之后,海汉军于同年秋天发动了攻势。战争并不是如大明所想的那样在南方少数几个地区爆发,而是一上来就呈现出了全面战胜的态势。

除江苏之外的所有沿海省份,都在几乎同一时间爆发了战事。同时海汉海军以东海舰队为首的部队,自长江口驶入,向上游展开行动,运输陆军攻打沿江城市。

而在上半年被作为两国交涉地点的杭州城,仅仅在开战四天之后就已宣告失守。石迪文麾下的部队用重炮轰开了杭州城门,守城的明军仅作了象征性的抵抗之后,便由三司衙门的官员出面请降了。

而南方许多处在交战一线地区的城池甚至连杭州都不如,海汉军一到城下,便自行选择了投降。

这也是海汉多年来通过各种渠道渗透的成果之一,这些城池的地方官员都很清楚抵抗无望,而且难以拒绝海汉抛出的橄榄枝只要他们能保证地方上的和平过渡,那么在海汉接管这一地区之后,他们仍将会在官方机构内担任官职。

虽然做不了知州知府知县了,但换个名称也还是继续当官,而且海汉给的俸禄甚至比大明更多,又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大明大概也想不到,战争一开打,各地都出现了望风而降的情况。被大明视作南方政治经济中心的南京城,在海汉兵临城下之后也仅仅只挺了五天时间就宣告陷落。

丢了南京之后,崇祯和朝廷官员才真正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虽然此时京城尚未见到海汉军的踪影,但海汉舰队出现在大沽口已经多日,只是一直没有实施登陆而已,显然也是在等待发动时机或者说是在等待大明作出表态。

但此时大明朝堂上意见不一,求和一派认为大势已去,应当先让海汉停战再说,保住国祚比什么都重要。而主战派认为海汉多年来一向都不会攻入内陆太深,说不定今次也会占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