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怪异的敲门声(1 / 2)
郑梓桐脱口问道:“另起炉灶?……,怎么另起炉灶?难道把原来合作的厂家全部赶走,再让我们的企业与外商重新谈判?这……这难度实在太大了,非得最高首长才行。姜总,这可是违约,一旦事情被老外捅到媒体上,对我国的形象可是不好,会大大影响我们的改革开放,也会影响我们的入关谈判。”
姜新圩微笑着看着对方,等对方说完了,才说道:“郑司长,你误会了。我怎么可能鼓动你们做这种出尔反尔的事,而且你我都知道,只要说毁约反悔,不说老外会跳起来,就是上级领导也不可能同意。”
郑梓桐不解地问道:“是啊,那你另起灶炉的意思是……”
姜新圩说道:“很简单,我们再拿几家企业与外国汽车制造商合作。”
郑梓桐更是不解了,说道:“现在我国汽车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而我国已经与外商有了好家合作厂商,可以说一旦他们都进入正常的生产,只要他们的生产量达到设计水平,我国的汽车就基本足够了。现在再与外商合作的话,不说那些已经合作了的企业不会高兴,那些外商会叽叽歪歪地说我们,就是将来准备跟我们进行新谈判的外商也未必会有太大的兴趣,毕竟国内的市场已经被这些合作厂商瓜分,再插进来能分多少汤水?”
旁边的艾嵩山也说道:“就算我们真的重新拿另一批外商谈判,我们这边的合作资金也不足啊,国家财政可支撑不了这么大的合作。”
姜新圩说道:“你们还是小看了我国的汽车市场,这个市场远不是老外们所想的。……,郑司长,以前我们的企业与那些外国厂商合作的时候,是否承诺过我们政府机关将从他们公司那里采购公务用车?”
郑梓桐摇了摇头,说道:“这个倒是没有。不过,有关部门倒是说过,将来有可能从奥迪、桑塔纳中选取公务用车。算是不是承诺的承诺吧。毕竟国内现在也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车,而公务用车又不能少。……,现在有不少公务车用的是日本的皇冠、丰田,他们还没有正式与我国进行合作呢。”
姜新圩说道:“那就好。你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将来的公务用车和国有企业用车都从国产化率高的合作车中选取。我不知道每年的公务用车将会达到多少,但我想企业方面每年应该有十万以上的量。”
郑梓桐问道:“你的意思是,我们向外商承诺每年向这些企业采购一定数量的车辆?……,企业一年有十万辆?这个数字是不是太大了?”
姜新圩说道:“十万辆可不多,你信不信。我们飞讯技术公司一家也许明年就会突破五万辆汽车的采购量。”
艾嵩山不相信地说道:“怎么可能,你们公司一共才多少人?”
姜新圩说道:“我们公司从总部到下面分公司已经有了八万多人,明年突破十万是肯定的。而我们所控股的公司、参股的公司,加上那些跟我们联营合作的公司,员工将超过三十六万。”
艾嵩山说道:“就算你们有四十万员工,也用不了五万辆汽车吧?”
姜新圩说道:“仅仅科研基地那两万多人就必须配备两万辆车。注意,这个两万辆可不包括公司的公务用车,而是那些技术员、外国专家、翻译的用车量。接下来几年随着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的经济情况进入陷入低潮,我们公司还会大批引人外国专家,引人翻译。我们已经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了十万专家的名额,而这些人大部分都得采购私人汽车,仅仅外国专家所需要的车辆就是近十万辆,而为他们服务的翻译、工作人员也会采购小车。而在科研基地的我国工作人员,他们的工资跟老外的差不多,只要那里形成了采购小车的风气,他们一样会跟着买。”
现在省城的科研基地已经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城市,里面已经有了上十万人,而且那里的人数每天都在增加。因为基地的人工资高、待遇好,科研基地已经形成了一个媒体上所说的富人区。每一个有高工资收入的人特别是那些从前苏联来的老外,他们在自己的家乡习惯了拥有自己的私家车都希望自己购买小车、自己开。
艾嵩山眼睛瞪得大大的,说道:“我的乖乖,你们公司给他们每一个人都配车?”
姜新圩摇头道:“不。不,是他们自家购买,是私家车。我们公司最多是引导,最多给他们一些资金补贴,不可能包办的。”
在姜新圩与艾嵩山说话的时候,郑梓桐正在思考。听到姜新圩说他们飞讯技术公司将可能采购五万辆小车。他的心动了:如果整合全国的国有企业,如何整合全国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每年需要采购的车辆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让老外心动。这样一来,我们与外商重新合作生产汽车的可能性还真大。
而且如果将这些整合起来,不让地方政府插手,就不会有人争相向老外提供优惠政策,老外就没有什么依仗的,不会拿着合作的合同到处骗取地方政府的各项好处,他们不拿出真正的高科技汽车生产技术,不可能获得这些订单的。
更为主要的是,如果这件事办成,自己的政绩不是一下增色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