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百度之金门炮战(1 / 7)

加入书签

金门炮战(又称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台湾称八二三炮战)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间,发生于金门及其周边的一场战役。国共双方以隔海炮击为主要的战术行动,因此被称为炮战。开战原因历来有数种说法,有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此次炮击系为攻取金门而发动之战役,也有谓开战不为攻取金门而是为防止国民军,另有认为我军发动炮战是为阻止苏联与西方国家和解,同时此战反映了中国内部政局及**的心理状态。名称:八二三炮战

地点:金门及其周边

时间: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

参战方:大陆,台湾

炮战背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国民政府全面溃败,退守台湾。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陆形势一片大好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准备进行解放台湾的战役。按照主席的部署,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三步走战略为:第一,掌握海峡制空制海权;第二,扫除周边岛屿的国民党势力,建立渡海基地;第三,预计于1950~1951年间发起全面的渡海战役。虽然1949年解放军发起金门战役失利,渡海部队三个团全军覆没,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在为解放台湾进行渡海作战进行各项准备工作,从未停止。

1949年金门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未能攻下金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解放军渡海攻台难度倍增,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政府隔台湾海峡对峙的态势基本确立,但是,在此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前发起万山群岛战役,解放了广东省的万山群岛。1955年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协同发起一江山岛战役,解放一江山岛。此后,台湾当局控制的地区仅限于台湾岛、澎湖列岛、台湾周边岛屿以及大陆沿海的金门岛和马祖岛。金门岛和马祖岛是台湾当局控制的离大陆最近的地区。而金门岛解放军三个团被全歼的战绩也成为众多解放军将领心中一块永远的痛。

朝鲜战争刚刚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即着手在东南沿海修建鹰厦铁路,浙闽、赣闽、粤闽战备公路,及福州、龙田、漳州、晋江、惠安、连城机场,1955年-1956年,铁路、公路及六大机场相继完成。1956年解放军仿制苏联米格17的歼-5亦试飞成功。但是在台海一带,解放军一直不占有优势。国民党空军始终占有台海上空的制空权,国民党空军战机时常来到大陆进行骚扰和轰炸,国民党海军也基本占有制海权,解放军海军在没有大型战舰的情况下一直采用海上游击的方法和国民党海军周旋。在国内稍稍安定的情况下,为了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继续执行**的解放台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需要发起对台作战,争夺沿海制空、制海权。

1958年7月中旬,伊拉克人民推翻伊拉克王室,建立伊拉克共和国,并退出巴格达公约,美、英立即派兵进驻黎巴嫩与约旦,中东形势紧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以“声援中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为理由,加强沿海兵力,形成将要攻打台湾的态势,15日台湾当局宣布台澎金马地区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战区地理金门岛,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的东南沿海之外,和厦门岛隔海相望。包括金门本岛(大金门岛)以及烈屿(小金门岛)、大担、二担、乌丘、东碇、北碇、等十二座岛屿。大金门岛呈哑铃状,南部为料罗湾,“哑铃”左上支头即为古宁头。岛上最高峰为太武山。

金门岛完全扼守住了厦门岛的出海口。从厦门到小金门岛的直线距离只有三公里,到大金门岛距离为十公里。在莲河、围头、厦门等地,金门岛完全处在射程达到十几公里的火炮射程之内。这样的地理条件,金门岛必然处于高度戒备之中。

开战原因

开战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攻取金门

1958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国政府声明”中国**记载“在8月23日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上,**言简意赅地说:我们的要求是美军从台湾撤退,蒋军从金门、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

防止国民军

解放军上将叶飞后来回忆,金门炮战并不为攻取金门,而是一场政治仗。2009年《大公报》亦声称防止国民军势力的滋长也是此战目的之一。

支援中东

1958年7月18日,中国**中央军委召开紧急扩大会议,**在会议上宣布:“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叫中东,最近那里很热闹,搞得我们远东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戏我们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个决定─炮打金门!”**表示,中国民众上街游行示威是在道义上和政治上支援“中东人民反侵略”,但光是道义支援不够,必须有实际行动,攻打金门马祖地区,牵制美军在远东的兵力。

情报分析

美国情报部门在炮战开打后两个月的10月28日研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无取得外岛的坚决目的。研判其动机:1。试探美国。2。分化台美。3。贬损台湾当局和美国的声威。4。突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力量。5。防止出现(如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