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刘伯承何小寨遇险前后(1 / 4)
刘伯承何小寨遇险前后
1947年岁末,一场围攻与反围攻的殊死决战,在大别山激烈地进行着。12月13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率领后方指挥部和中原局机关行走了70里山路,于夜晚10时许进至湖北、河南交界处何小寨宿营,一场战争史上罕见的、惊心动魄的险情发生了……
刘邓大军自9月初进入大别山以来,战胜了种种困难和敌人20多个旅的围追堵截,至11月上旬先后在皖西、鄂东和长江北岸完成了战略展开,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晋察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率领8万人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率领18万人,也分别在豫西和豫皖苏地区完成了战略展开。此时,国民党军对大别山的进攻也停了下来。但蒋介石并非就此善罢甘休,他在南京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决定由国防部长白崇禧组建九江指挥部,指挥34个旅以及海、空军和江防部队、五省地方武装,对大别山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全面围攻,企图一举歼灭刘邓大军。
在大别山如何既能粉碎敌人的全面围攻,又能牵制敌人的兵力?足智多谋的刘伯承提议:以第二、三、六纵队留在大别山,采取内线坚持,外线机动,以小部队牵制大敌,以大部队消灭小敌,积极分散、拖住敌人的作战方针,与敌周旋,坚持斗争。另以三个纵队实施战略再展开:以第一纵队向淮西,与陈粟、陈谢打通联系;以第十纵队和第十二纵队、中原独立旅,分别直出桐析、江汉地区,建立根据地。从这三个方面拖住进攻大别山的敌人,配合大别山的斗争。
邓小平建议:刘伯承和张际春带领第一纵队和指挥部大部以及直属队和中原局机关,向淮西展开。而邓小平和**、李达则带领前方指挥部留在大别山指挥第二、三、六纵队的行动。这个作战方案得到中央军委的肯定,认为刘伯承到淮西符合中央意图,有利于协调三军内外配合作战。
刘伯承于12月上旬按既定方案实施反围攻,各纵队开始行动。刘伯承率后方指挥部、中原局和直属队北上,沿湖北麻城向河南光山方向前进。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为保障刘伯承平安出淮西,颇费了一番脑筋:他将第二十旅作为前卫,安排在刘伯承的前方行进;以第二旅在其左侧、第一旅在其右侧行进。这样,全纵队成三角队形,把刘伯承及首脑机关保卫在中间。
从麻城到光山,敌军封锁极其严密,刘伯承指挥部队寻隙绕行,随时提防与敌遭遇。
就这样,部队小心翼翼地走了几天,但还是被白崇禧的空中侦察机发现了。白崇禧大为惊讶!他原以为刘伯承会绕道东面从商城出淮西,便调动两个整编师到商城防备,没想到刘伯承会迎着自己原来布置的重点堵截前进。白崇禧急令位于光山的五大主力之一胡琏的整编第十一师南下,又把商城吴绍周的整编第八十五师等部调来协助拦截刘伯承。刘伯承得知后,立即命令第二旅抢占浒湾两侧制高点,控制胡琏南下道路,掩护首脑机关和纵队主力北进。
到达何小寨的这天深夜,刘伯承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央让自己出淮西的意图恐怕不仅仅是协调三军,粉碎敌人对大别山的全面围攻,很可能还有更大的行动。因为淮西位于三军在大别山、豫皖苏、豫西三足鼎立之地的连接点上,又与平汉线相沟通,指挥调动部队均很便利。
破晓前,风停雪止,但乌云当空,浓雾低垂,把何小寨罩得严严实实。朦胧中,刘伯承被警卫员小王的喊叫声惊醒,他连忙披衣坐起,问道:“有啥子事?”“老大爷有重要情报向首长报告。”小王神色慌张地回答。一位50多岁的老汉从小王身后转出,结结巴巴地说:“首长,方才俺到屋外小解,听到东面有砍树挖土的响声。俺心里直犯嘀咕:那里没驻俺们的大军呀!俺踮起脚尖朝东走,一瞧真有些人在那里。雾很大,瞧不清他们的模样。”刘伯承心头一紧:八成和敌人驻到一个寨子了!刘伯承戎马大半生,什么样的恶仗没打过?什么样的惊险场面没遇到过?惟独首脑机关和敌人驻到一起还是头一回。何小寨仅有一个警卫连,后方指挥部里全是拿笔杆子、打电话、发电报、看病治伤、运输物资的人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驻在离此两里地之外,他那里也无战斗力可言,除一个警卫班外,全是政治部和中原局的机关干部。就近可以来援的只有第一旅。太危险了!刘伯承思索片刻,断然决定趁敌尚未发觉,利用浓雾作掩护,迅速撤离何小寨,与敌脱离接触;同时命令第一旅前来接应。于是,他立即派小王去通知军政处处长杨国宇和参谋处处长梁军组织行动,又派出3名侦察员前往查证敌情。
小王刚迈出门槛,杨国宇就闯进来报告:
“一号,我们和敌人驻到一个寨子里了!”原来,20分钟前,作战值班参谋马焕越根据梁军的指示,准备用电报通知第一纵队有关行动事项。电台呼叫不通,只好派骑兵通讯员小李送信。小李牵一匹黑马走到寨口,发现寨边柳树下似乎有两个人影。小李以为是警卫连派出的警戒,仍继续朝前走,再仔细一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