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全民动员抓蝗虫(1 / 2)

加入书签

纵观中国历史,蝗灾记载的记录比比皆是。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稍微有点灾难便能造成农作物的大量减产。最后弄的民不聊生,吃不上饭的人为了活下去只有抢劫别人。最后弄的天下****。

隋唐之世据历史记载的蝗灾多达六十余次,其中以懿宗、僖宗时期最多。两朝仅河北有记载的蝗灾便多达十三次之多。中和五年(光启元年)自黄河下游而起,西至潼关皆遭受到蝗灾。

如今的蝗虫正是若虫期,尚未长出飞翅,正是消灭的好时机。

“令下诸州,去年有蝗虫下子处,盖前冬无雪,至今春亢阳,致为灾沴,实伤陇亩。必虑今秋重困稼穑,自知多再荒陂榛芜之内,所在长吏各须分配地界,精加剪扑,以绝根本。”崔琰出手,一道命令传之各州县中。同时传到各处的还有许阳以蝗虫换粮食的命令。

两斤蝗虫换一斤粮食,或者一百文铜钱。这道通告一处,魏州各地都已经沸腾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各家中的粮食已经见了底。如果地里的庄稼再遭到蝗虫啮噬全家都要挨饿。如今有人肯用粮食或者铜钱来收购蝗虫,真的是一件布施恩德的大功绩。

许阳让吴大牛带领人在魏州城外的故运河道的河滩上,撘起几口硕大的铁锅,但凡有人来缴蝗虫,都投进大锅中,加热水煮开。把煮熟的蝗虫晾干。然后用石磨磨成粉,储存起来。

同时,让王充带人奔赴博州,辛然至相州,吴春雷至澶州,李昆至贝州,陈七至洺州。皆以此法处理收购得蝗虫。这些蝗虫粉可是好东西。

这个时代的人缺乏肉食,患有夜盲症的人极为普遍。有了蝗虫粉,掺入平常吃的面粉中,可补充足够的营养。跟何况还有一种鸡肉的香味。让每日都吃粗粮的人胃口大开。

不过,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通告发出去好多天,眼看着魏州城中都能看到随处蹦跳的蚂蚱,还没有人前来缴纳蝗虫换取粮食。

许阳在刺史府中忧心忡忡,一张英俊的脸上满是忧愁。

“许兄,在为何时烦恼?”王三石正陪着自己的老爹遛弯,看到许阳面有忧虑之色关心的问道。

“三石兄,可知道为何无人前来缴纳蝗虫?”许阳病急乱投医。

“蝗虫灾难多与德政不修有关。怕是无人敢捕。”正在旁边享受着天伦之乐的王四满惊恐的说道。

“会有这种事情,是你这样认为还是听别人说的?”许阳着急的问道。

“这都是大老爷们说道,老汉是不相信这些的。平时在田里没少捕杀这些东西。”

“既然如此,三石,陪我到城外看看。到底是不是这种原因。”

王三石当即与许阳离开魏州城,来到城外永济渠的古道上。干枯的河道中已经有许多黄绿色的蚂蚱在爬动。只有吴大牛在指挥着人用网来捕捉这些小东西。

旁边还有人围观,却在不停的说着风凉话:“蝗灾乃是天降灾祸,非人力说能违抗。只要皇帝下罪己诏,便可以稍减灾祸。”

许阳对着王三石使个眼色,王三石点点头跟在那人身后。

忘记了现在天人感应的学说还有很大的市场,这些腐儒只知道鼓唇摇舌的鼓吹这一套,却丝毫不顾农人种田的辛苦。

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曾经做过一首《捕蝗》的诗讽刺捕蝗的行为。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

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

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即使伟大如白居易也摆脱不了天人感应的影响,更何况这些见识尚未超过他的小民。

许阳仰天大骂道:“孟轲、董仲舒,腐儒误了世人千年。你们枉受了世间亿兆黎民的香火。”

幸好他周围没有多少人,听到这话的几名护卫都有一中莫名其妙的感觉。自家的将军为何会骂一代亚圣。至于董仲舒,那是谁啊?

没过多久,王三石回来了。低声禀报道:“许兄,那人是个书生。曾经多年科举不第。并且此人是乐彦贞以前的幕僚,名叫李山甫。”

“李山甫?我知道了。原来是你。”许阳狠狠语气让王三石忍不住打个冷战。

“你们去将崔琰和魏珏请到府中,派人将李山甫锁拿入狱。并且打探清楚李山甫交往的人。”

事实证明,在强力的人物面前许多人都习惯性的将自己变成附庸。想当初王三石和许阳刚认识的时候,两人都是以兄弟相称,而现在随着许阳地位的升高,王三石自觉的以部属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