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刘邦为何强烈歧视儒教徒...(1 / 2)
“宽仁爱人”,本来是儒教的教义。儒教,是当时在中原地带逐渐兴起的一门宗教。
刘邦,从小就强烈地鄙视儒教的徒弟们。
鄙视到什么地步呢?他平时在街上一看见儒教学徒,就要骂“你这个傻儒”。
儒教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门徒都是读书人,特别重视礼仪。但刘邦这个人从小混社会,书固然没读过,“礼貌”也是不懂的,平时待人非常随便,好的时候喜欢开玩笑,什么玩笑都能够开;不好的时候张口就骂,什么话都骂得出口。
而如果对方是儒教门徒,他就会骂得更加厉害。甚至,有时候光骂都不解气,还必须把对方的帽子抢过来,扔在地上,拉上一泡尿。
作为沛县浪荡街头的待业青年,他本身没有读过书,而动不动引经据典的儒家学徒,个个都是读书人,无疑会让他感到由衷自卑。
过于自卑的人,往往会忍不住要打击报复那让自己自卑的人。
就像我们家隔壁的丁小二,因为过早被学校抛弃,后来看到戴眼镜的就要骂“丢他妈的四眼鸡”一样。
但刘邦鄙视儒教读书人,不知识因为自己没有读过数,还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可以说是和两百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有关。
两百多年前,鲁国也出了一个苦命的人。如果说,刘邦小时候苦命苦在生母改嫁,那么,这个苦命人苦在父亲早亡。
他的父亲比母亲大五十岁以上,两人是“忘年恋”,不为世俗所容,便只能逃到野外隐居。母亲生下他不久之后,年迈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就成为“没爸的孩子”。
因为命苦,这“没爸的孩子”从小学习就努力,希望靠知识改变命运;因为命苦,他也从小就将心比心,同情天下百姓的处境,希望能找到一个方法让天下人安居乐业。
这个人,就是孔丘。
孔丘开始苦苦学习文化知识,后来又学文明礼貌,越学境界越高,最后苦苦探求结束上千年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道理,最终创立了儒教。
儒教认为,如果天下的人都能“懂礼貌”,老老实实搞“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践行当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相互宽仁友爱,社会就有了秩序,世界也就和平了。
为了让自己的教义为各国的君王们接受,孔丘风里来雨里去的到处传教,但却非常不如意,各国都不肯重用他。因为,当时战争持续不断,大家都认为打仗凭借的是实力,而不能和敌人讲什么文明礼仪、仁义友爱。
孔丘先生坚持不懈地宣传自己的教义,那种执着精神绝对不亚于耶稣。
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三岁了,头发胡须都已经斑白,却还面临失业,老无所依。他常常为自己的生活发愁。但更让他发愁的,则是各国仍然彼此打来打去,不肯罢休。
当时,是吴国攻打陈国,楚国去给陈国帮忙,实际上是趁火打劫把军队开进陈国,就像美国帮助科威特赶跑入侵的伊拉克萨达姆军队那样。陈国大乱,本来想在陈国找份工作的孔丘,迫不得已逃离陈国,像赵本山一样带着一堆徒弟,打算到南方的楚国来传教化缘,顺便找份好工作。
他打算先去楚国的负函(今河南信阳),一路上忍饥挨饿,最困难的时候绝粮七日,有的徒弟饿得浮肿。
但孔丘不愧为孔丘,作为儒教的掌门人,口才一流,一面大骂世道不公,各国老板有眼无珠,一面说挨饿不是我的错,都怪社会太黑暗。徒弟们被连哄带吓,只好继续跟着他,心想到了楚国,也许就能找到好工作了。
但楚国人实在也不怎么待见他们。刚刚到楚国的边境,一些在田里锄草的楚国农民听说孔丘来了,都忍不住纷纷责骂嘲讽,说孔丘不爱劳动,专门靠一张嘴巴子皮到处骗人,算什么先生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为夫子!”)
这时候,孔丘和他的徒弟们没有别的退路,只好饿着肚皮、厚着脸皮、硬着头皮,继续往楚国走。
我们后来将会看到,这“三皮”精神,是儒教最终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
孔丘他们顶着群众的骂声,好不容易终于到了负函,先去拜访楚国有名的贤大夫叶公,想请叶公推荐推荐。叶公有点嫌孔丘老,孔丘坚持说老有老的好处,吃得少,但经验多。
在叶公的推荐下,楚国的国王一度想重用孔子,派人拿钱来聘请他。然而,楚国的农民瞧不起孔丘,楚国的贵族更瞧不起他。楚国令尹、相当于国防部长的子西坚决反对楚王聘用孔丘,说如果信奉儒教,楚国就会亡国。楚国必须抵御儒教的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
楚王一听,乖乖龙的东,此事不轻松,便改变了主意。
南下打工,一事无成,孔丘和徒弟们只好又灰溜溜地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去了。终孔丘一生,他传教的范围,也不超过今天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几个小时的范围。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刘邦为什么从小就讨厌儒家学者了。
他的家乡沛县丰邑中阳里,当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