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烽烟再起(1 / 2)

加入书签

议事大厅

文官武将纷纷而入,顺序而坐。

待众人坐定,秦昭王娓娓地道:“自我大秦国重整朝纲,奉行内治外战、远交近攻的攻略,十二年来,在建立系统的中央政权,强化以律法治国的方针,全面推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步骤地开展外交攻略与军事扩张迸进诸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这充分说明先富民而后强国,先强国而后争霸天下的方针是指导我大秦国一统天下的行动纲领和准则。如今我国国泰民安,国库充盈,兵马强壮,是全面实施一统天下伟业的时候了。”

众人无比兴奋。

秦昭王:“按照张相国远交近攻的宏伟规划,我国首先重点打击的目标是韩国。经过近些年来的军事试探,目前稍有实力和我军一决高下的国家,是齐国和赵国。对于齐国,我国应加大对其施行和平捆绑外交的力度。而对于赵国,我国应随时集中兵力,在和平外交的烟雾下,伺机给予其最沉重的军事打击!”

众人异口同声地道:“大王英明。”

秦昭王:“我军征伐韩国,与之相邻的魏国必然动摇。所以拉拢魏国,非常必要。为使魏国在我军征伐韩国的过程中不敢出兵相助,只有详攻魏国,才能保障我军顺利挥兵韩国。”

白起:“老臣以为大王的声东击西之策十分高明。”

众臣纷纷附议。

秦昭王:“既然各位都赞成征伐韩国,就请张相调兵遣将吧。”

范雎:“我军备战多年,征伐韩国,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臣今天接到河东郡太守王稽的加急奏报,河东一线在遭受大旱的同时,又遭遇特大蝗灾,导致庄稼颗粒无收,无数灾民流离失所。王稽请求大王开仓赈粮,救济灾民。”

众臣震动不已。

秦昭王沉吟片刻:“各位意下如何?”

安国君:“父王,救民于水火是朝廷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请父王立即调拨公粮救急。”

秦昭王:“大家可否同意太子的意见?”

众臣纷纷附议。

秦昭王:“无功不赏,有过必罚!这是大秦律法立法的基本准则,诸位都忘了吗?”

唐中期急切地道:“律令奖罚分明,臣等一刻也不敢相忘。可是发生饥荒,是人命关天的事啊。难道大王为了尊崇律法,竟宁肯让成千上万灾民活活饿死吗?”

秦昭王:“法度不明,自上犯之。寡人作为一国之君,岂能带头破坏律法?”

唐中期痛心疾首地道:“商君立法的根本是保国安民。如果民众在遭受危难时不能受到律法的佐护,那么律法就彻底失去了意义。土地和人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啊。作为国君,一寸地一个人都不能轻言舍弃。如果大王盲目尊崇律法,那跟昏庸的君王有什么区别?”

秦昭王圆睁双眼:“嗯?”

范雎:“有贤明的君主,才有一心为公、直言不讳的臣子。唐中期幸亏遇上的是贤明的君主啊,否则一定会被拖出去斩啦。”

秦昭王不怒反笑:“好,说得好。我说,你们就别唇枪舌箭地攻击我啦。寡人说过要尊崇律法,可并没说不救民于水火啊。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倘若朝中各级官员和各郡县的民众自愿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寡人可没权力干涉。别的不说,五大林苑之中就有很多瓜果蔬菜嘛。只要大家出钱购买,随时可以采摘了运往灾区。民间有一种说法,称作官的为父母官。你们既然是民众的衣食父母,就看着办吧。”

上林苑

许多人在采摘蔬菜瓜果。

范雎和唐中期陪着秦昭王四处巡视。

范雎:“在各地的纷纷响应下,大批粮食、衣物和药品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目前灾民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保障。”

秦昭王:“这就好。只要国内稳定,我军就能按计划征伐韩国。话说回来,这天灾真是令人头痛。李冰的儿子继任蜀郡太守后,搞水利工程也很有一套。不如调他到河东郡去兴修水利。”

范雎:“太子已经带着一批水利专家赶赴河东郡协助王稽了。您大可放心吧。”

秦昭王:“是吗?好,很好。懂得忧国忧民,有资格成为一国之君啊。唐中期,你东张西望的,有没有听我说话?”

唐中期:“有啊。可是有时候光拣好听的说,没有实际行动,难免让人失望。”

秦昭王:“哎,你这家伙别动不动说话就带刺儿。我又有什么地方不对了?”

唐中期:“这次河东郡受灾,朝中官员都捐了款。可就是您和张相没捐。这恐怕有点说不过去吧…”

秦昭王怔了怔,随即苦笑:“这大秦律法千好万好,可就是有一样不好。律法规定了诸多对官员百姓的奖惩条例,可针对君王的,只有制约的戒律,没有任何一条奖励律条啊。我贵为一国之君,可没有一分私房钱,你让我拿什么捐献?张相的俸禄全都用在了投奔我大秦国的人才身上,也没有钱。我们俩真可谓是全国最穷的人啦。你跟我们在一起,是实实在在的大富翁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