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咸阳来人(1 / 3)
瑶光微微挑眉,揖手还礼。
“原来是儒家的人。”
儒道两家虽不至于水火不容,但也历来关系好不到哪里去,即使在漫长的时间中学说互有融合,大抵上还是在主张上有很大的差异,作为道门弟子的瑶光对儒家的感官并不太好,相形之下,她更赞同法家关于治国的理念。
自然,以瑶光的年岁见识,还很难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学观念,她的很多观念都是直接从师尊于睿处继承下来。于睿赞同的她便多几分赞同,于睿反对的她也就跟着反对,至于其中的道理她未必全都理得清楚。这种对儒家六分不满四分赞同的态度就是从于睿那里一脉相承来的,而对法家的好感则是瑶光自己的主张,在这一点上,她和于睿有所分歧,。
儒家素来主张仁义,瑶光倒没把这个悄悄缀在自己身后的人一下子打到“图谋不轨”的角色上,她想了想,问道:“张……先生是否担心瑶光独行不妥?”
张良微笑着点头,“然。”他自觉好笑地叹了口气,“可惜子房才疏学浅,似乎反而叫瑶光道长多费心力了。”
这跟才疏学浅没关系,完全是因为那柄佩剑出卖了你。
瑶光正这么想着,忽然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对面的青年自称儒家张良,又说“子房”,以秦时习惯,他应该是张氏,名良,字子房。
秦朝时期的“张子房”她似乎知道,而且还熟悉的很——那是她一直当做道门前辈推崇的人!
但是,这个“张子房”竟然自称是“儒家”的?!
儒家?!
敬仰崇拜的前辈突然变成素来不大顺眼的儒家的人,这算是哪门子戏法?这简直和师祖山石道人吕纯阳忽然说要落发为僧一样荒谬啊——!
瑶光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你真的是张子房吗?故韩公子,张子房?”
张良的身份虽不是尽人皆知,但也称不上什么秘密,诸子百家中知道他身世的不在少数,所以他丝毫没有被揭破身份的窘迫,反而因为瑶光反常的神色感觉到几分怪异。
张良眨了眨眼睛,“正是在下。”停顿片刻后,他故作不解地皱眉问道,“莫非瑶光道长还认识别的‘张子房’?”
瑶光当然不认识别的“张子房”,她只是知道秦末汉初有一位谋圣张良张子房,并且一直非常推崇这个人。
问题是,她可从来没想过张良会是儒家的!
瑶光得到张良这么个回答,心里仅存的一丝侥幸算是彻底消失了,一想到自己竟然抱着对头(儒家)的人物当做偶像好多年,她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
无论瑶光看起来多么早熟,实际上她也就十四岁多那么几个月,哪怕她经历较同龄人算得坎坷,又在死生边缘走了一遭,她短短十四年的人生中依然是喜乐平顺居多,再加上她在门中是“小师妹”,一向被师父师伯师叔师兄师姐们宠着,再怎么早熟也有限,性子里难免保留了一些天真稚气和被宠出来的些许娇气。平时还好,她在修心养性这一门课上一向做得还算不错,可是真有什么触到了她的心,她立刻就“原形毕露”了。
不巧的是,现在恰恰就是当真触动了她内心的情况。
正因瑶光素日里推崇“道家前辈张良”,此刻见到“儒家张良”才会更加心绪难平。
瑶光盯着眼前的儒衫青年看了一会儿,看着看着就皱起了眉,冷脸甩下一句话。
“不认识。”
瑶光一句话说完,非常不给面子地直接转身就走,俨然没当身后还有个大活人。
张良愣住了。
出身高贵的韩相公子早年生活富裕,国破后投身儒家,接触的一向都是比较上层的人物。
上层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不管内心怎么想,至少面子上都会一团和气。兼且张良本人容貌昳丽、气质上佳,见闻广博、谈吐风趣,有心和人相交的时候往往是无往不利,换而言之,他还从没被人这么当面甩脸……
张良很困惑,真的很困惑,。
按照他在机关城内听闻的瑶光的事迹,加上他曾亲眼目睹的那一场战斗,他已经自行给“瑶光”建立了一个“早慧机智、冷静坚毅”的印象,可以说印象十分良好。所以,张良发现瑶光独自出城后悄悄跟上,一方面是有些好奇她的打算,一方面是担心她的安危,想找个时机结交一二。
瑶光在机关城内哪怕被怀疑被软禁都没有生气,可见她明理豁达,并非小鸡肚肠、目光短浅的人。
既然如此,为什么她听了自己的名字就直接翻脸走人了?
张良情不自禁地摸了摸自己的脸,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在不知道的时候被毁容了……
瑶光可没心情去管被她甩了脸的人是什么心情,气呼呼地往前走。
儒家张良,儒家张良,儒家,张良。
哼。
这四个字放在一起真是怎么看怎么碍眼,怎么听怎么不顺耳。
不一会儿,身后就有人追了上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