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一只鸡的悲剧(1 / 2)
根据叶曙青的讲述,一幕悲剧就在张守仁面前拉开了序幕。
在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率清军急攻大凌河,辽西将门畏缩不敢战,坐视大凌河守军被清军围困良久,却是没有一个将领敢领军援助。
最后朝廷无法,只能从别的军镇调兵去援助大凌河,在登州的孙远化也是接到了兵部的命令,叫他派遣精锐部下,前去援助大凌河的友军。
大凌河一役,其实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战,修好大凌河堡,可以隔断辽西,与锦州互相呼应,锦州就不再是一座孤城,而是十分有用的战略要塞。
大凌河,小凌河,锦州一线联成一片,清军想要绕道入关就将面临被明军骚扰追击的危险,所以在大凌河修筑到一半的时候,皇太极率重兵出击,将明军团团围住。
到这时候,明廷上下慌了手脚,想调辽西兵援助,但吴襄等辽西将门拒绝出兵,坦言不是对手。而调集其余兵马都是缓不济急,但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这时候也能看出明廷对后金集团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不可移的,始终贯一的大的战略构想的缺陷来了。
在明神宗晚年,对后金的战略是采取调集各镇边军,集中优势力量痛加还击的做法,然后沈阳一战,近十万精锐明军全部丧身,光是总兵官都战死好几个,接着就是所谓的辽人守辽土的战略,孙承宗在督师辽东时,大修土木,造了几百个军堡,训练了四十万农兵,还有几十营的关宁军铁骑营战兵。
每营有八十八门火炮,其中还有大口径的红夷大炮,火铳四千余支,还有骑兵营,水师营,论起装备什么的,不要说别的明军军镇或是后金,就算放眼全球,恐怕在火器化程度上和装备的精良上,全球士兵都得对关宁兵瞠乎其后,甘拜下风。
但装备好不代表战斗力高,这种战略下的关宁兵一千人里可能没一个打过仗的,一万人里可能才有一个杀过人的老兵。
全部是菜鸟新手,根本上不得战场,一行军就可能炸营,这样的军队,只能说是徒有其表,根本无用。
但孙承宗的这种修堡垒的办法被延续了下来,后金一战就拔了几百个明军的堡垒,但明军又继续向前修,反正国家的财力投在辽西,不修的话,那么多银子没地方用,也没办法贪污克扣。
很多时候,张守仁认为,这才是辽西那边拼命修堡垒的原因所在。
但修堡垒的同时,却没有一支敢和后金野战的军队,张守仁不知道这样修堡垒的意义何在?一边放弃了万历年间的野战思维,一边又拼命扩张,而无视王在晋一伙索性退守山海关,并且加强蓟镇防御的措施,拼命在辽西修筑无人敢守的堡垒,浪费大量钱财,是真真正正的把明王朝的财力给耗尽,耗死了。
总之,辽西那边就是一个黑洞,督师换了一个又一个,战略也是混乱不堪,对后金始终不肯正视现实,当成是敌国,这就是造成明朝对辽东战略混乱的根本性的原因。
大凌河这边就是如此,一边派人修堡,却没想过,后金岂能坐视你把军堡修的固若金汤再来攻打?
敌军一至,无有准备好的后续计划,仓促之间却催促各地派遣援兵,而最要命的朝廷根本没有事前准备,仓促下令,也没有后勤补给的计划,反正军令一下,就得叫当兵的动身,管你是不是有饭吃。
孔有德诸部平时驻扎在登州,虽然清苦,但孙元化是个好上司,总能叫他们的部下有口饱饭吃。
正因为如此,在他们发动叛乱后抓住了孙元化,在诱惑孙元化造反不成后,还是毕恭毕敬的把这个老上司礼送出境。
当然,孔有德也没想到,崇祯可不会理会孙元化是一个技术官僚,而且孔有德等人的叛乱有其原因,孙元化一被送归,就被判了死刑,在阵前给斩首了。
而孔有德等人的叛乱原因说来也是十分简单,就是因为要援助大凌河,军队仓促北上,沿途官府都借口没有得到通知,拒不供给军队饭食。
在明朝,军队调动,除了有能力的自己带干粮外,沿途的饭食就是由文官把持供给的。
文官说给就给,不给武将也只能忍着,下头的小兵就只能饿着。
等他们赶到了吴桥时,风雪交加,士兵饥寒难耐,而百姓对士兵畏之如虎,纷纷关门罢市,士兵就算想花钱买也买不到吃食。
这种情形下,一个士兵不耐饥寒,偷了当地望族王象春的一只鸡。
在得知此事后,王象春要求孔有德将这个士兵插箭游营,也就是在这个士兵耳朵上插上一只箭,在他犯事的地方游街,在鲜血淋漓的时候,警示其余的军人不得违法犯禁。
原本明军的肉刑极多,稍犯军法就是会箭游营,或是割鼻子,断手断脚的也不在少数,斩刑更是多的叫人记不上来,军人犯法,是斩首还是砍掉鼻子,完全是看将领在当时处置犯法军士时的心情。
按理来说,偷一只鸡箭游营不算太厉害的惩罚,估计这王象春也是考虑到客兵过境,不能做的太过份了,所以才勉强降低了处罚的严厉程度……但就算这样也不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