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金马奖(四)【三更】(1 / 2)
不知是有意或无意,负责制作这个金马奖颁奖典礼的卫视电影台,在节目设计上用了非常多的“海角七号元素”,既安排茂伯上台颁奖和独奏了一段二胡,又大张旗鼓地让《海角七号》中的乐团原班人马再度组合的“海角乐团”首度现场表演片中插曲,现场还分派荧光棒让大家跟着“无乐不作”的节奏挥棒助阵,把气氛搞得High到不行,
此外,又让典礼主持人陈建洲(黑人)拍了一段长达12分钟的大堆头搞笑短片《台湾人的电影梦》,以一部年轻人跟风筹拍的电影《海马四十五号》为剧情中心,讽刺台湾电影界各种窘迫的拍片生态,调侃每个台湾影人心中都在想“为什么《海角七号》可以,”“为什么不是我,”短片在颁奖节目上分三段完整播出,又特别制作了一部《台湾电影简史》的短片,让海内外观众重新认识台湾电影,这种“利用金马奖为呈复苏之势的台湾电影做营销”的意图用心良苦,
为了鼓励魏德圣等后进,金马奖大会更破天荒地邀请李安和林青霞这对天王级的颁奖搭档來颁发“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和“年度台湾杰出电影”这两个纯本土的奖项,而并非让他俩去颁发压轴的最佳剧情片奖,这个设计也是为了让媒体记者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加强留意台湾的杰出电影和电影工作者,也就是《海角七号》和魏德圣,万一他们沒拿到最后的大奖,也已收先声夺人之效,
果然这个“买保险”的预防动作是见效的,这个前几年还被人讥为“安慰奖”的本土电影保障奖项,一下大大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和荣誉感,使金马奖在全力奔往“全球华语电影奖”的大目标时,也兼顾了台湾电影界的“民心士气”,还化解了某些人认为“金马奖不重视本土电影”的偏见,
在张毅成看來,虽然金马奖偏向于本土电影,基本上算的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毕竟是台湾本土的电影,但是作为一个气势汹汹的竞争者來说,金马奖此举,对于他们來说,无疑太不公平了,《海角七号》票房确实不错,但是如果光看票房的话,《失恋三十三天》足以甩开《海角七号》十八条街,如果说从文艺方面來说,光从人性等刻画的角度,无论是《投名状》还是《集结号》都不比《海角七号》要差,
这就好像当年国足世界杯小组赛神奇的出现一般,是奇迹,但是苦于台湾本土电影沒有给力作品的台湾人,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死命的吹捧《海角七号》,
年來,因为台湾电影产业的式微,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和重要大奖几乎是一面倒地属于港片和大陆影片天下,以致在岛内出现了一种越來越强烈的反对声音,认为“金马奖都是为别人办的”,甚至有人倡言干脆将金马奖停办算了,
近年來难得有这样的作品,甚至有些人宣传,这也宣示了日后金马奖将会面临华语电影三分天下的新局面,
但是在后世而來的张毅成看來,这就是一个扯淡的事情,《海角七号》的全台热卖奇迹,的确带动了今年下半年的台湾电影热,使低迷多时的本土电影产业得以重回正轨发展,发行商和戏院也都愿意重新给予台湾电影在市场上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而非像以前一听到“台湾片”二字就甩手摇头,失去多时的海外市场,也从《海角七号》的成功而有了转机,
使得海内外的观众都开始对台湾电影另眼相看,知道台湾电影不再是“沉闷无趣”的代名词,它一样有多元的題材和丰富的娱乐性,让大家有所期待,
但是要说三雄鼎立,那是扯淡吧,
香港电影的沒落已经不可逆转,而且在加速沒落,传统市场,东南亚日韩台湾地区已经被好莱坞大片抢占,他们不复当年的辉煌,而作为新兴的市场,可能让香港电影重新复苏的内地市场,也因为内地的电影的强势崛起而彻底断送了香港电影的崛起的希望,
过去这5、6年,电影界出现了一个CEPA化的结果:内地电影香港化,香港电影内地化,电影一定要有武术指导,一定要有大明星,一定要有漂亮的外景地,这样产生了一种古怪的电影:它不像香港电影那样全然虚幻化,因为在題材上内地要求必须落实在历史传统,这样,两边观众都看得不舒服,香港观众还是想看纯香港电影,但那个时代已经回不來了,内地观众又说不要这些虚假化、沒有文化价值的东西,这是一种融合的阵痛,依托于内地的庞大市场,内地电影统治华语电影圈的时代已经不可逆转的到來,而不仅仅是香港,台湾也会成为内地电影的倾销地之一,从早期的香港电影,到后來的好莱坞电影,再到现在强势袭來的内地电影,台湾既沒有香港电影早期的慧眼,在香港电影崛起的时候,台湾才刚刚开始奔小康,还处在蒋家王朝的末期,就好像内地还沒改革开放的时代一样,死气沉沉,一切都以政治主旋律为主,这样拍出來的电影自然沒有人看,这使得台湾电影失去了先机,而好不容易在台湾经济崛起之后,又碰到香港电影的沒落,但是紧接着又有携带着庞大市场的内地电影强势崛起,台湾的艺人都想往内地跑,基本上可以说是流年不利,
内地电影不像香港电影,香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