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三百零三章(1 / 2)

加入书签

周泽看得出来。林夕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非常艰苦。否则不会白了头。更不会被刺杀。甚至灵犀现在的处境。比他艰难千万倍。

所以他不等林夕的回忆。转身就走。即将走出巷口时。忽然听见林夕的声音:“等等。”

周泽转过身。见林夕跑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说道:“你也是。如果真的不喜欢。别太强迫自己。替我跟叔叔阿姨问好。”

周泽忽然笑了。笑得很开心。仿佛回到了曾经的样子。说了句:“你也是。”

然后他上了车。继续去做他讨厌的样子。也只有这一刻。他是真的开心。可惜太过短暂。

目送周德离去后。灵犀看着手上的信封。怅然若失。举目茫茫。竟不知该去哪里,只见他漫步而行。似乎想用这种方式。化解心中的忧愁。挣扎着要不要打开信封。看看于清明留下的内容。

他走啊走。不知道走了多久。等他停下时。发觉已经不在月湖。抬头望去。竟是到了俞清明家的楼下,但他家一片漆黑。没有一丝亮光。

他顿时愣在了原地。久久无言。心里更是五味杂陈。泛起了浪花。最终幽幽一叹。还是拆开了信封。一字一字的读下去。

信上的内容很简单。于清明跟灵犀告别。他跟母亲回了乡下老家。也许再也不会相见。更没有在线上留下。他乡下老家在哪里?以及任何联系方式。只说他会记得跟林夕的点点滴滴。跟林夕相处的时光。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让林夕不要去找他。相见不如不见。

果然是这个结果。灵犀心中更是酸楚。其实他离开明州前。就已经有所预料,却没有想到,来的如此决绝。来的如此突然。以至于他猝不及防。

他不是没联系过于清明。但始终都联系不上。看来天命注定。他们的缘分到此为止。

往事不堪回首。那个精灵古怪的少女,他心中的小仙女。只能存在于他的回忆和梦中了。

灵犀看完信以后。突然按住胸口。觉得自己心里。好像丢失了一块。永远也补不回来。一种难以言喻的痛楚。袭便他的全身。令他无所适从。

他收好信封。贴身放好。望着于清明房间黑漆漆的窗户。一步一回头。默默的离开。事情已经发生。不可逆转。哪怕再多不舍。哪怕心如刀绞。也要学会放手。学会割舍。

因为前路上,有着太多未知的荆棘。止步于此。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丢失的那块位置。更能让他刻苦铭心。记住这段回忆。

相忘于江湖。这样挺好。

······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位于江西省玉山县,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道教文化浓郁。

三清山道教始于晋代葛洪,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遗迹。尤其是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

唐朝道教大兴,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朝山香客络绎不绝。道士们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营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老子宫观(此观被称为“三清福地”)。北宋皇帝笃信道教,带动了社会崇信的风气,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其中包括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石像;还有福庆观、灵济庙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巍然不动,被誉为三清山上道教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元时,三清山上出现了信奉全真派的道士,但更多的还是正一派道士。据元人鲁起元在《游三清山记》中说,此时三清山正在大动土木,扩建三清观。观内供奉石刻三清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等。当时三清山的兴盛可见一斑。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推崇道教,张天师为全国教主,贵溪龙虎山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三清山距龙虎山仅300里,道士来往频繁,联系也极为密切,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控制之下进行。此时山上朝拜之风极盛,散居于赣、浙、皖、闽的道士和信徒在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组织香会,“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他们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各种祭品,并鸣三眼铳助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明朝为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至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零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建筑,并重建三清观,改建三清宫。

此外。这里的民间传说。也是数不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有4个。分别是猴王法相,天地赐玉。葛洪开山。贯休画罗汉。

先说猴王法相。

传说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