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庆殿朝会(三)(1 / 2)

加入书签

钟粟说自己有解决的办法,赵煦和群臣都是一脸期待。

“下臣是这么想的,我大宋之浩荡功业远迈前朝,表面看来只是崇文尚德,其实也有着赫赫武功传世。

可世人总却有一些不明真相之人,因此才有了这等妄言。

所以下臣以为,仅靠刑狱并不能釜底抽薪,反而有可能激发民变。

应该广施教化解民之惑,循循善诱,方为上上之策。”

钟粟继续大放厥词。

赵煦听着觉得还算满意,可总觉得好像也没说出来什么有用的。

“钟司业,你不是已经说我大宋崇文尚德吗,又何来的广施教化?”

曾布是真的疑惑,也代表了群臣的想法。

“我身为国子监司业,自然知道大宋教化的情况,只是这里面却少了一些东西。

如果能够将我大宋的赫赫战功也编纂成册,分出难易,上到太学,下到蒙馆,人人习诵。

如此一来,我太祖太宗开创之功自然播撒民间,即便是官家殚精竭虑平定西夏之功,照样可以为世人所知。

到了那时,滥言妄语之口自然缄默,百姓只会称颂我大宋之功,官家意下如何?”

钟粟这句话一出口,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可不是小事情啊,听起来是很美好,可这样的书如

果编写出来,那不就成了书院的教材吗?

自古书院习诵的都是孔孟之道、圣贤之书,再加入一样这样的东西,到底合适吗?

钟粟这话,不是没有人愿意接,而是真不知道该怎么接。

即便是赵煦,也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他觉得钟粟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可事情真能这么干吗?

虽然自己执掌大宋天下,可自己之后呢,后来人又会如何评价自己?

“官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奠定儒学正统。

可是在此之前,各家学术杂陈,后世对汉武帝更多地是敬仰。

前朝入仕,以举荐为主,我大宋立国之后,很快便形成科举之制,算是为天下士子找到了一条晋升之路。

试看我满朝大臣,皆为科举入仕,这也是我朝开创之功。

我大宋一朝崇尚教化,先真宗皇帝亲撰《劝学诗》,成为我大宋士子楷模,至今为世间称颂。

官家临朝,以摧枯拉朽之势平定西夏,同样为不世之功。

现而今将我太祖太宗开国以来之武功编辑成册,让世人习诵,有何不可,官家为何犹疑不决?”

钟粟说的这些,赵煦自然也听得心动不已。

他本来就和宋朝有些皇帝不太一样,对西夏的战争,起

码敢打敢为。

如果说这些能够和太祖太宗的功绩编为一册,似乎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可这要是放到太学蒙馆让学生们去读诵,他还是觉得有点夸张了。

这样一来,那就是把大宋的武功和圣人之道并列了,多少有点那个,实在有些不好意思。

可钟粟已经把话说到这里了,赵煦实在是禁不住诱惑。

“官家如果想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先告祭太庙,然后再由各部议定,这样也没什么不妥。”

就在满朝文武万分纠结的时候,一个声音传来。

不是别人,正是向太后。

她居然在大庆殿朝议的时候突然赶到了,不仅出乎了赵煦和满朝大臣的意料,也让钟粟吃惊不已。

这到底是什么操作,钟粟觉得有点乱。

自己对向太后虽然表现还算友好,但的确没有加盟站队的想法,这时候突然站出来支持自己,到底想干什么,难道仅仅是想把自己拉入己方阵营?

可向太后在赵煦挂掉后不就支持赵佶登位嘛,这个钟粟非常清楚。

不对不对,向太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赵煦很快要不久于人世,她这么做,多半还是担心朱太妃那里。

朱太妃平时的确表现得够低调,可向太后大概疑心很重。

一朱太妃是装的呢,一时大意,太后之位不保,恐怕也就没什么好下场了。

看来她贸然前来,主要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钟粟崛起得太快了,不由得让向太后不多想一些。

其实在她看来,钟粟这样的人那就是标准的潜力股,无论如何都要设法收入麾下。

就算不能收入麾下,也不能变成自己的敌人。

后宫不得干政大宋照样适用,却因为各种特殊的原因,后宫听政议政也不少见。

赵煦刚刚登基时就是高太后听政,一听就听上瘾了,赵煦一直很郁闷的。

赵煦其实已经非常想采纳钟粟的建议,但这事大了点儿,他只是没有下定决心。

可今天向太后一来就表明支持钟粟,赵煦也很是意外。

显然,满朝文武没有人有足够的勇气说出“后宫不得干政”这几个字。

“也罢,母后既然也觉得钟卿之策可行,那就择日告祭太庙。”

赵煦突然下定了决心,现在不说清楚,后面恐怕还会有波折,他可不想失去这个名流千古的大好机会。

说是告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