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拒绝劝说易中海领养孩子(1 / 2)
次日下午苏诚闲着没事干,决定去新华书店逛逛,看看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书籍可以购买阅读。
因为他的自行车被傻柱以相亲为借口借走了,因此他费了不少时间才走到新华书店。
当他踏入新华书店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这个时代的新华书店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让人眼花缭乱。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书店的一角竟然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气枪。这些气枪造型精美,仿佛展示着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
苏诚好奇地走近气枪展示区,仔细观察着这些精美的武器。它们有的小巧玲珑,适合携带;有的则显得庄重威严,给人一种强大的感觉。
看着这些气枪,苏诚不禁想起小时候对玩具枪的热爱,不过这里的气枪可不是玩具枪,是真的能一枪打死人的。
离开气枪区后,苏诚开始在书店里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他在书架间穿梭,不时拿起一本书翻阅起来。
经过一番精心挑选,他最终选择了三本书:一本德国童话书《阿廖娜的童话》、一本美国小说《麦琪的礼物》以及一套《夏目漱石选集》。(这 些书都是五六十年代国内出版的,不是随便编的,网上能买到当时出版的旧书。)
这三本书各具特色,涵盖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文学作品。
这个时代新华书店里的书籍其实没后人想的那么严肃,有不少外国作品。
这些书总共花了几块钱,还是比较贵的。
苏诚站在书店的门口,手已经触到了门把手,准备结束这趟有些漫无目的的书籍之旅。
然而就在这一瞬间,一个模糊的画面突然闯入他的脑海——那是他在来书店的路上,一群学生在街角忙碌的身影。他们张贴着一些纸张,上面的文字因为距离而显得模糊不清。
当时,苏诚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匆匆一瞥便继续前行。但现在随着这个回忆的浮现,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情绪。
今年是65年,这个数字在苏诚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
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标记,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
苏诚回想起那些学生们张贴的东西,虽然没有看清具体内容,但直觉告诉他,那可能与这一年份有关。
思绪翻滚间,苏诚做出了决定。
于是他转身买了套红色封面的书,打算放在家里没事就看看。
苏诚提着刚买的书籍,沿着熟悉的小巷缓缓向自家的四合院走去。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周围的景致构成一幅温馨而又略带寂寥的画面。
正当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突然看到一位街道办事员从易中海家的门里走出来,神情显得有些疲惫。
出于好奇,苏诚上前几步,礼貌地问道:“这位大姐,您这是在做什么呢?”
那位大姐,显然是社区里的热心大妈,见有人询问,脸上露出一丝尴尬的笑容:“哎呀,是小苏啊。我刚才是在跟易中海夫妇谈心呢。
你知道的,他们俩一直没孩子,但就是不愿意收养。他们的想法不对头,会给国家添麻烦。”
苏诚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理解,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解:“为什么说他们是给国家添麻烦呢?”
大妈叹了口气,解释道:“他们现在身体还不错,可将来老了没人照顾怎么办?到时候还得靠我们街道办来照料,这不是给国家增加负担嘛。所以我们就想劝劝他们,收养个孩子,也给自己留个依靠。”
一大妈站在易中海家的门口,脸上挂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尴尬。
“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可当家的……唉,他就是不同意,说什么领养的孩子养不熟,将来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
苏诚微微一笑,安慰道:“一大妈,您别太着急了。这种事情确实需要时间,不能强求。”
一大妈急切地说:“小苏,你读的书多,懂的道理也多,你去劝劝他,说不定他能听你的。我真的希望能有个孩子,哪怕不是亲生的,只要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也心满意足了。”
苏诚听到大妈的话,心里却泛起了波澜。他深知,易中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后世的教育水平虽然提高了许多,但依然有不少养子养女与养父母之间出现矛盾的例子。不是个例,是海量的例子。
苏诚自己亲眼见过一个案例,一对夫妇辛辛苦苦养大了一个女孩,结果女孩在得知自己是领养的之后,就开始闹腾,非要认亲生父母。
最后养父母不得不出钱帮她去外地认亲,可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那女孩开始骗养父母的钱,把钱给亲生父母用。
养父母不给,她就骂,甚至动手打他们。
最终养父母实在无法忍受,只能与她断绝关系,搬到了外地。
并不是那对养父母教育有问题,而是因为自私的基因是会遗传的。领养孩子其实是一种赌博,赌孩子身上的基因是好是坏。
易中海不愿领养孩子,肯定也是见过听说过不少领养养出白眼狼的例子。
苏诚站在原地,思绪万千。他知道,如果自己劝说易中海领养孩子,无异于是在给自己埋下一颗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