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军政分开(1 / 2)

加入书签

李亨展开奏折一看,上面果然是新任节度使的名单。

他大概看了一眼,发现李隆基还是按照自己的任命方式去任命新节度使,那就是文官去治理武将。

他看了好久,欲言又止。

李隆基最看不惯他这副样子,不耐烦地敲了敲桌子。

“有什么意见,尽管直说!”

李亨忙垂首恭顺答道:“是。”

他想了想,将奏折双手递还给高力士,起身对着李隆基拱手道:“父皇,范阳、平卢、承德这些地方的许多将士都参与过安史之乱,他们这些人可谓是骄兵悍将。您若是派文官过去治理他们,他们未必听话。儿臣的意见是,以武将治武将。如此,既可以避免官员大干干戈的调动,又能安抚反叛地区的民心,可谓一举两得。”

说完,李亨有些沾沾自喜。

他觉得,武人治武,是治理范阳、平卢、承德这些曾经造反过地区的方法。

毕竟这些人,都是一些骄兵悍将,派遣一些文官过去治理,肯定行不通。

他偷偷抬眸,去观看李隆基的脸色。

想象中的欣赏、喜悦在李隆基的脸上,统统没有见到,李亨的心咯噔一下,沉了下去。

“父皇看起来不是很高兴,难道我的意见不好吗?”

李亨十分忐忑,已经快五十岁的他,面对李隆基依然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依然需要李隆基的肯定和夸奖,才能心安。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这个方法,非常不错?”

李隆基抬起眼皮,冷冷地看向他,眼里的犀利和批评,已经不言而喻。

李亨的头,埋得更低了。

“儿臣只是觉得,这些骄兵悍将无法无天的,朝廷里的文官,怎么能镇得住他们?”

“你真的这么觉得?”李隆基又问了一声。

李亨还是抬起了头,一字一顿地道:“这是儿臣的愚见。”

李隆基把扇子往往案桌上重重一放,“朕知道了,你下去吧。”

“父皇,儿臣”李亨还想说什么,但是高力士给他使了一个眼色。

李亨只能起身,拱手后退。

走出紫宸殿,李亨回头看向殿宇内的老人的模糊身影,不禁打了寒颤。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老人给他的压制感,依然如此恐怖。

直到看到李亨的身影走远了,李隆基才把李豫叫出来。

“你刚才也听到了太子的意见,如果是你,你要怎么做?”李隆基一看见李豫从屏风后走出来,就把这些问题,直接甩给李豫。

李豫朝着李隆基,深深一拜,“皇爷爷,安禄山之所以敢举兵造反,不外乎同时掌管了范阳、平卢等地的军事、政治、经济大权。这些将军,有了军权,还有了自己的税收便各自为政,不再听中央的号令。如果按照太子的意见,继续让这些骄兵悍将独掌一方的 军事、人事、财政大权,那么很有可能出现下一个安禄山、史思明。”

寒风顺着窗户吹进来,打在李豫身上,他微微抬眸,看见李隆基立在风中,一脸的沉默。

李豫知道,安禄山的背叛,对于李隆基来说始终是一根刺,所以提到这个名字时,他总会特别地谨慎。

但是,涉及到节度使的事情,李豫又不得不提醒李隆基。

唐中晚期之后,为什么藩镇割据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就是因为安禄山、史思明起了一个先例,让那些拥有军队的节度使一个个都变得拥兵自重。

“你说的这些,朕何曾没有想到?但是,太子有一点也说得对,这些骄兵悍将能够听从朝廷派出的新节度使吗?”

李隆基转过了身子,直视李豫的眼睛。

被他这么直勾勾地盯着,李豫忙稍稍地避开他的目光,“皇爷爷,安禄山、史思明死了,他们的部将大多做鸟兽散、成不了气候。据孙儿所知,他们手下的悍将如田承嗣、李归仁等先后被斩杀,剩下的将军大多是向着朝廷的。您不妨把这些战功赫赫的将军,召回长安城,给他们给予高官厚禄,然后把在朝廷有才干的官员外派到范阳这些地方”

“万一从朝廷派去的官员,不忠于朝廷,又拥兵自重呢?”

“皇爷爷,养一支军队是需要钱的。如果没有了钱”李豫点到为止。

李隆基微微眯起了眼睛,“豫儿,你的意思?”

“皇爷爷,这些节度使之所以能够拥兵自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方的军政、民政、财政大权。?就连地方官员的任命,都是他们自己做主。所以,这些地方的官员,只知道节度使,而不知天子。”

“确是如此!”李隆基咬着牙,胸口剧烈起伏,他目光灼灼地又道:“说说看,如何防止这些节度使拥兵自重?。”

许久,没有听到这样的真话了,李隆基重新坐回龙椅上。

“第一,收回官员的任命权,各个地方的官员,都由朝廷任命。第二,节度使的担任者,不得是本地籍贯之人,必须是外地调遣过去的,而且只有三年任期。任期一到,看政绩好坏,给予擢升或者换地任职。第三,在节度使的权利一分为三,设军政、财政、监察史,这三者平级,相互监督,其中监察史直接听命朝廷任命,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