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赵军兵力占优(1 / 2)

加入书签

八月初三。

李言所在的赵军,撤退到了长平地区,暂时驻扎在大粮山上。

而此时,长平地区的赵军正在进行集结。

在赵括的命令下,赵军彻底改变了之前的防守战略,开始全面向进攻战略转变。

只是,二十多万赵军之前组成的防御规划,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

所以,现阶段,赵军依然还在集中兵力。

而在抵达大粮山以后,李言发现,赵军对于接下来的决战阶段,普遍都抱有乐观态度。

李言发现,绝大多数赵军,都认为,接下来的决战阶段,赵军可以击败秦军。

而在一番了解以后,李言也终于明白了,赵军有如此乐观态度的原因。

原来,赵括除了前来替换廉颇以外,还带来了二十万援军。

此时,长平地区的赵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四十万。

至于秦军,赵军得到的情报显示,秦军在长平地区的兵力,只有二十多万而已,和赵军相差了将近一倍。

在得知这种情况以后,李言知道,赵军又被秦军骗了。

李言非常清楚,长平之战决战时,秦赵两军的兵力是差不多的。

以前,李言就一直奇怪,为什么在秦,赵两军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赵括就认为 自己发动进攻,就可以击败秦军。

之前,李言认为是赵括本人轻敌自大,同时,秦国方面还示敌以弱。

让赵括有一种错觉,只要发动进攻,那么,一定就可以打赢。

而现在,李言明白了,赵括之所以有进攻便可取胜这种想法,并不是因为轻敌自大,而是因为,赵括,或者说,赵国对于秦军根本不了解。

在赵括和赵军看来,长平地区的秦军仅仅只有二十多万,而赵军有四十万。

那么,赵,秦两军的兵力对比,便是四十比二十,绝对的优势在我。

可实际上呢?秦国恐怕不单单隐瞒了白起接替王齕的情报,连秦国增派到长平的二十万援军,这个决定性的消息,也隐瞒了下来。

赵括此时拥有四十万的兵力,而秦军只有二十来万,虽然说,赵军的战斗力比不上秦军。

可是,赵军此时已经拥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

在赵括和赵国看来,赵军比秦军多出了近二十万,如此巨大的兵力优势,足够弥补赵军战力稍差于秦军这个问题了。

……

河东郡,端氏城,少水。

大批船只装载着粮食物资,抵达了端氏城。

自长平之战爆发以后,汾水,少水等河流,便成为了长平前线秦军重要的补给路线。

大量的粮食,物资,从秦国腹地,沿渭水,黄河,进入汾水,少水,运输到平阳,端氏再转运到长平。

虽然水路运输,到平阳端氏以后,便要转陆路,但是,从平阳,端氏到长平,路途依然比赵国的要近。

而在进入八月份以后,从汾水,少水运输而来的物资越来越多。

同时,不少的船上除了大量的粮食,物资以外,还有数量巨大的武器,同时,很大一部分船只还是满载人员的船只。

这些通过船只抵达端氏的人,基本都是青壮年。

这些青壮年在抵达端氏以后,迅速将船只上面的武器,物资卸载下来,就地携带武器,物资,前往长平。

而在秦国通过汾水,少水加大向长平的物资补给的同时,在秦国的赵国密探,将一份情报,送到了赵国首都邯郸。

情报的内容是,秦国方面得知赵国向长平派遣了援军,同样也派遣了援军,秦国将派遣二十万援军,前往长平,增援长平的秦军。

预计二十万秦军在九月初陆续抵达长平地区。

赵国密探的这份情报在送到赵国邯郸以后,被赵国高层迅速送到了长平战场赵括的手上。

赵括在接到邯郸送来的情报以后,也不得不感慨,秦国援军的速度真快啊。

赵国支援长平的军队之所以可以快速集结,并先一步抵达长平前线,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赵国距离长平战场更近。

长平所在的上党地区,可以成为赵国西部安全的大门,说明距离赵国本土足够近。

而长平之战比拼的是步兵作战,赵国军队当中,出名的是赵国骑兵,不过,长平的地形不适合骑兵作战。

此时,赵军在长平的核心阵地,基本上韩王山,大粮山这些山区,对于骑兵来说,山区是最不受欢迎的地形之一。

所以,长平之战,赵国的骑兵部队,一直没有多少发挥空间,能干的不过是和秦国斥候互相厮杀一番而已。

骑兵的大规模作战,在长平地区很难实现。

所以,赵括率领的赵国援军,基本上同样是步兵。

而赵国步兵的主要来源,则是南赵国地区,即赵国的华北平原地区。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赵军的集结动员速度更快。

赵军之所以可以在集结速度方面,打败秦国,不是因为赵国的动员能力超过秦国。

在进行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上下可谓是闻战则喜,秦国的军事动员能力,即使是在战国时期,都属于变态的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