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建设(1 / 2)
说起这个时代的中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此时令全世界人仰望的帝国的四万万同胞了,这个令人恐惧的数字本身就是一种无以伦比的实力,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至于到底是人口负担还是国家实力,却是要看执政者的能力。
李哲,来到三号时空,和此时代中所有的统治者所拥有的统治基础不一样,他手中有着太多的筹码来解决人口问题,只要有时间,很容易就能将巨量的人口尽数转化为生产力。更何况此时的中国人,生活条件底下,只要能吃饱饭,有衣穿,就基本是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了,没有更高的追求。对他来说,这样的任劳任怨予取予求的劳动力自然是越多越好,当然不存在过剩的说法。
而事实上,此时中国的四亿人口,正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养育人口的极限,养活四亿人口,对这个时代的农业来说,也早已经是不堪重荷,所以才有着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时代特征:走西口,闯关东!过多的人口在社会中充斥自然会自己寻找出路,引起了国家地域间人口的自然流动。
社会流动引起社会问题,在此时代落后的统治结构下,人口大潮冲破时代社会的枷锁肆意奔流,自然酿就的结果就是——起义或者**。由此来看,一切表象的社会问题被引起的根源和本质其实都是生产力问题。
所以李哲政府统治中国,第一步要面临的问题,就理所当然的是改良农业。
改良农业,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人口问题。
实际上,历史上阶段性反复出现的人口过剩的现象!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时代社会本身的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时代进步,生产力发展了,自然承载力增强,更多的人口释放出更多的生产力,促进更大幅度的工业建设,这就形成了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良性循环。
所以,人口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更具体点,是社会发展的程度问题和本时间段生产力发展不足的问题。不管是粮食还是能源,其出现的短缺都是在基于某个时代的生产力科技上的短缺,在科技生产力大幅度进步的前提下,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在李哲手上,其实并不复杂。
接下来和一号时空和二号时空一样,李哲的复兴党成员很快的开始在新中国广大的地域内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在基层市县级别的行政区建立农业种子库和当地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在省级行政区上,建立农业技术学校。在短时间内,通过田间技术合作和职业教育培养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将先进的种子和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到乡野民间。
基于此时中国的农业传统,还不适宜直接进行大农场建设,新中国建国伊始,在社会的基层结构改革还没有深入社会的时候,贸然进行大规模的农场建设势必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其必将引起的结果——农村自然经济的破坏也不利于新中国的稳定,基于这个时空的情况和二号时空完全不同,李哲在此还是采取了相对稳妥的步骤。
社会改革的方向是生产力的发展自然促进社会进步,而不是反过来。
因此,目前在中国的农业改革,还是以基层的技术改革为主,而不是直接上演野蛮的圈地运动,当然,在中国的全面金融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农业小额信贷也是要民间基层普及起来的。经历了三个时空的统治经历,李哲在执政政策的选择上已经变得越来越有耐心。
在这个期间,由中国人发明的一系列彩色有声电影技术,就堂而皇之的在中国大陆推广开来了。农业技术教育领域对教育方式改革的需求,催生了远征军将电影的相关技术在这个时空推广开来的想法。只不过和美国不一样,在中国,世界先进的电影拍摄和播放技术刚开始流行,其最多出现的场合不是在娱乐上,而是在教育领域中。在三国时空大明帝国崛起的初期,视频教育引起的全民学习热潮,在远征军老一辈人心中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过深刻。
从农业技术教育纪录片开始,在中华大地,各种行业领域使用的教育纪录片盛行,很快的成为时代的新风尚。帝国的四万万让人眼馋的劳动力,将这些同胞们的人口数字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之前,教育工作,却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接着农业改革工作之后的政府工作重点,就转向了遍及中华大地的职业教育。
农业,工业,煤炭、钢铁、机械、纺织、汽车……帝国的每一个政府规划的建设领域都创造出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单单是京津唐——鞍山工业区,也即政府计划中的冀辽工业区,在五年规划中的工业劳动力缺口就有一百万以上。
帝国的五年建设计划的重点,四大工业区的建设,保守估计能创造六百万以上的工业人口,再加上民营企业、轻工业的发展,五年时间过去,帝国的工业人口毫无疑问将达到一个超过千万级的令人恐怖的数字。
这样巨大规模的劳动力需求,其先期教育对帝国的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极限挑战!帝国教育大臣蔡元培,教育副部长陶行知等一系列中国教育领域的先驱者们面对这样的挑战,一个个都是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