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早期文明(1 / 2)
根据青铜时代的地层(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富汗的村落与印度河流域文明有着明显的联系,可能是支撑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rapa)等今巴基斯坦境内巨大城市的贸易和农业网络的组成部分。
莫拉希(Morasi)的大型砖结构神庙建筑群表明对母亲神生殖力的崇拜,而孟迪加克的建筑群则可能与人类牺牲有关。在阿富汗西南的锡斯坦地区和北部的土库曼斯坦地区也发现了其他印度河流域文化的遗迹。 在哈瓦克山口附近的霍什·塔帕(Khosh Tapa)遗址发现了更具文化折中性的遗址,其年代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这里曾是中东、印度和中亚交通的十字路口,出土的金银器上有来自各地的动物图案。
该地区的青金石沉积物将其与美索不达米亚和爱琴海地区联系在一起,显示出阿富汗可能是中东的锡矿来源地。 青铜时代城市遗址中,马扎里沙里夫附近的达什里(Dashli)遗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年代为公元前1500年,出土的文物包括精美的本地陶器和引入的伊朗陶器、青铜和铜制武器,以及一座纪念性宫殿的遗址。
由于缺乏书写遗存,学者对早期城市居民的语言或民族仍无确切结论。可能与印度河流域的民族或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民族有关。然而,到公元前2千年上半叶,语言的面貌开始变得清晰。孟迪加克的古代城镇在短暂存在的两个时期中受到来自西边伊朗高原和中亚费尔干纳的劫掠者的破坏。
公元前第2千年中期,更持久的侵略导致该城镇无法在新一轮的攻击中存续。接下来的两千年中,操印度-伊朗语的游牧民族不断侵略,重新塑造了这一地区的历史。 四、雅利安人和他们的信仰:婆罗门教和琐罗亚斯德教 在公元前2000年到前1500年之间,印度-伊朗人或雅利安人的部落通过武力大规模迁入阿富汗,成为今天伊朗和印度一带的移民的一部分。
阿富汗大多数人现在所使用的语言,很可能是直接传承自雅利安人入侵者。这些阿富汗人很可能是这些移民部落男女的后代。在前雅利安时期,阿富汗的人口相对较少,这些人很可能是被驱逐或在特定区域被雅利安人所替代。 《吠陀经》是用梵语书写的印度最古老的印度教文献,可以追溯到前1500年前后。梵语是北印度语和其他印度语的初始语言。
《吠陀经》将雅利安人描绘为放牧的民众,由手持铁制武器和驾驶战车的武士领导。历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雅利安人起源于中亚大草原。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他们可能起源于中东地区。雅利安人的出现与南亚印度河流域文明突然终结的时代相吻合。
这导致早期历史学家猜测,雅利安人通过阿富汗对印度进行了急速而毁灭性的侵略。这些历史学家通过将《吠陀经》中提到的地名与阿富汗的考古遗址相对应,勾勒出了阿富汗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最初的景象。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雅利安人的迁移更可能是循序渐进的,甚至可能在《吠陀经》所记载的时代之前。
《吠陀经》和其他半传奇的历史材料为雅利安人描绘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画面。他们以部落、氏族和家族为单位,由所有成年男子组成的会议选举首领。妇女可以自由行动,有时她们甚至参与战斗。虽然雅利安人最初是游牧民族,但他们也在阿富汗北部中心的巴尔赫城定居,称之为“诸城之母”。从巴尔赫城出发,可以通过撒马尔罕到达中国,通过喀布尔河谷到达印度,通过赫拉特到达波斯,存在着一定的贸易活动。到公元前1千年,吠陀信仰(后来称为婆罗门教或印度教)在印度北部和阿富汗的许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崇拜。 现代阿富汗语言与伊朗语言的关系比与印度语言的关系更为紧密。
雅利安人的伊朗分支可能通过第二次迁徙浪潮,从北阿富汗进入伊朗,并在阿富汗南部散布。琐罗亚斯德教(古代伊朗的宗教)的经典《阿维斯陀》明确提及阿富汗的地名,如巴尔赫城。琐罗亚斯德的创始人可能出生在阿富汗,甚至可能在这个国家去世。传说中,他鼓励当地的雅利安部落接受农业,并以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Ahuramazda)的仆人的身份宣扬统一,这位最高神是善的精神,以祭祀的火焰作为象征。 因此,阿富汗北部可以被看作是琐罗亚斯德教起源的中心地带。
《阿维斯陀》记录了来自北方的猛烈袭击,其中一次袭击中,琐罗亚斯德本人显然在巴尔赫城遇害,时间大约在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6世纪末之间。 如果后一个时间是准确的,那么琐罗亚斯德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取得了非常的成功。《阿维斯陀》在波斯王居鲁士大帝统治时期(前559—前530)被写定成书,也正是居鲁士大帝将琐罗亚斯德教传播到广阔的阿契美尼德帝国各地。
阿契美尼德帝国以其半传奇性的祖先阿契美尼德命名。到大流士一世时(前522—前486),琐罗亚斯德教已成为波斯帝国的官方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在阿契美尼德工朝、帕提亚王朝和萨珊王朝时期都是全民信仰,直到公元7—8世纪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