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节 日与月(1 / 2)

加入书签

最近一段时间,召一直在仔细研究自己和小娇二人的合击之技,也越来越感觉到,如果二人同心,能发出日月神技之合击,必能惊天动地。

以前塔山世界的萨满一族之中,虽然咒语口决世代相传,却并不知道日月神咒中所说的‘日’和‘月’究竟是什么。而有了智囊云团的信息以后,召从遥远中国的诸多文献中明白了什么是日和月。

比如说《千字文》开篇便有讲到: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

而传说之中《千字文》成稿,也有一段佳话,正是佳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正六朝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转折点,它既为前期书法史的终结,又是后期书法史的开端。这一时期,由篆、隶、草、楷至行书,演绎出各种形式的书体,发展出字体的“个人艺术”。

南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推崇爱慕,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1000个名不相同的字,,一日随手把这一千张没有秩序的纸片交给周兴嗣,说道:

\”卿家才思敏捷,以此千字,为朕作一韵文可也?\”

周兴嗣接了旨,回去绞尽脑汁,仅仅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居然就编好了文章,但当他次日交稿的时候,已然鬓发霜白了,这也是“一夜白头”的一个典故,好看的小说:。

而日月,其实正是阴阳易理之本。古时人们从逐月迎日的祭祀活动中体察到“日月相推而明生”,从而形成“变易”的认识,日月之变给哲学概念的“易”提供了自然基础,此即“日月为易”之实质,“易”以“变易”为本。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有云: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馀于终,而天度毕矣。”

许慎《说文解字》中“易”部引《秘书》所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亦用之,谓:“坎戊月精,離己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陆德明引虞翻注《周易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象侌昜也。谓上从日象阳,下从月象阴。”

在四正卦里,乾坤为体,坎离为用。坎离在天为水火,在人体为心肾(坎为月、水、肾,离为日、火、心)。古人认为,日月南北回归,东西往复,规定了万物运化的法则,故曰“日月为易”。

同时,召从天梯影留下的信息云中,也了解到了自己前世汉武帝身后几千年的很多事情,也很向往有机会能回到微星后世,去看一看所谓的现代生活。

比如从微星后世的现代科技召已经了解到,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公转一周需要花27日7小时43分11.47秒,现代科学管这叫作“恒星月”(sidereal months)。

月亮绕地球旋转,地球又绕着太阳旋转,三者之间有规律地相对位移,使月亮表现出月廓空、月始生、月满、月始虚等形象。

而中国古人把这四种情况分别称为:朔、上弦、望、下弦。

每次从“朔”到“望”的反复循环一周,间隔时间为29日12小时44分2.78秒,这就叫“朔望月”(synodic months)。

朔月:《说文解字》说:“朔,月一日始苏也。”这说的是“朔”为中国农历的每月初一。这一天月亮在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阴暗的一面对着地球。中国古人把这种月相叫“朔月”或“新月”。

古人认为,太阳发出的光是金黄的,故把太阳在视天球运动的区域叫作“黄道”,而月亮本身不发光(微星之上,这一点是由中国古人最早知道的),它只是“转播”了太阳的光辉,月亮反射出来的光是白色的,所以把月亮在视天球上运动的区域叫作“白道”。

古代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体与宇宙并没有任何不同。用哲学语言来说,人体信息和宇宙信息都是“一”不是“二”。这一点医家、道家、佛家都有高度共识。

《黄帝内经》多次提到“一”,《道德经》更是不厌其烦地多次说到“一”,佛教丛林的山门一般都有个“不二门”,“不二”即“一”。

前面所说的“黄道”和“白道”,便与人体任督二脉的运行规律相吻合。其实人体的任督二脉,生来就是通畅的,而且还跟随天地的气息运行,在子、午两个时辰各有真气“通过”这条通道。所以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里说:“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与午”,其他书友正在看:!

不过后世现代医学忽略了中医对传统人体的研究,忽略了人体精气的运转,不像古人那样修心炼气,所以人体的任督二脉越来越窄,甚至完全闭塞。

召也发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