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投名状”(1 / 3)
张诚只是笑了笑,对于季轩竹关于收玉蕊为妾一事,并不置可否,顾左右而言他,将这个话题暂时岔开。 他们夫妻二人来到了老夫人的椒香别院,先是给两位老夫人请了早安,因张诚对“饺子”情有独钟,所以今日大家便陪他一起吃的饺子和猪头肉。 其实,按照这个时代的习俗,在“二月二”这一天大多也都是吃面食,如“食龙须”、“食龙耳”、“食龙角”、“食龙眼”、“食龙拿珠”、“食龙鳞”、“食龙胆”、“食龙豆”等种种,以及“食龙头”等等饮食习俗。 这里面的“食龙须”就是吃面条;“食龙眼”是馄饨;“食龙拿珠”则是馄饨面;“食龙鳞”是吃春饼;“食龙胆”就是炸油糕;“食龙豆”则是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吃到的炒豆。 正如一句盛行于京畿地区的谚语说的那样“龙抬头,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得病地丰收!” 而“食龙耳”与“食龙角”则都是我们常吃的饺子,只不过作法不同罢了,其中的“食龙耳”指的是水煮饺;“食龙角”则是指煎饺。 这是因为在大明末年这个时候,“饺子”这一称谓还没有流行开来,人们多以“角子”或“角儿”来称呼饺子。 主要是取其形如角之意,古时的人们多食用煎饺或是蒸饺,尤其是煎饺熟透之后,其形状比较像兽角之态,故多以角子称之。 就如扁食、汤圆、馒头、面条、锅盔、面疙瘩等等面食,皆是以形取名,而从宋到元,“角子”多为煎烤的形式做熟,其不止是形如角,其质感亦如角,故有此一称呼。 传说在“龙头节”这一天,吃饺子又称为“咬龙耳”,不管是素馅还是荤馅,都代表着财源滚滚的意思。 而最为重要的还是“食龙头”这一讲,可是这里面最为重要的一点,甚至一直流传至今,二月二吃猪头肉即使在今时今日,仍不过时。 可那个动荡的乱世里,即使在宣府北路已算是安宁祥和之地,但猪头肉也仍然是十分奢侈的吃食,平常自然很少购买食用。 不过,到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不管多少大家都会买上一点,主要就是图他个吉利罢了! ………… 赤城堡外东南郊的白河岸边不远处,一大片前年新开垦出来的沃土良田,周围更是聚集起无数军户百姓。 不过虽然已经聚集起数千的人群,却也是秩序井然,并不显得有多么拥挤和纷乱,人群中时而可见一个个体型彪悍的壮健男子,穿着一身红色布面甲在中间往来巡查。 他们正是勇毅军威远营的中军将士,在此维持秩序与守护永宁伯一家的安全,若是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有许多身圆体阔的妇女,虽然穿着寻常百姓服装却显得十分另类。 她们可都是娘子军的健妇,如今混在人群中间也是为了守护永宁伯家中女眷们的安全,毕竟这么大的仪式活动,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赶来观看,纷杂之间最易出事。 再看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中间,空出好大一片地方,中间是一片待耕的田地,其北面有一处不是很高的木台。 台下有数十人皆穿着十分华丽的衣服,他们身前摆放着三套犁耙,几名本地军户中的老人正在给其套牛。 很快,三套犁耙都与健硕的耕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在随之而来的鼓乐之声中,永宁伯张诚率先下场,来到中间的犁耙前站定后,就伸手一把扶稳了犁耙。 永宁伯张诚扶犁在前缓缓而行,开平卫指挥使靳新朋则是一身的大红官服跟随在后,不断向刚刚犁过的田地里撒下一颗颗新种。 不知不觉间他们就已经犁了三个来回,随着司仪官的唱令声传来,永宁伯也停下了脚步,在靳新朋的陪伴下缓缓走回木台之上。 就见开平卫司的各官各将也纷纷起身来到田地间,他们也是一人扶犁一人播种,在这片不大不小的田地间往来耕耘,如此三个来回方休。 而几乎是于此同时,永宁伯夫人季轩竹也带着各官将家中女眷,在娘子军健妇们的护卫下给周围的军民百姓分发大白馒头。 真还正应了“皇娘娘送饭,伏羲氏亲耕”的传统,人们对于永宁伯夫人赠予的馒头,真的是趋之若鹜,纷纷发力向前挤了进来,都想要在这“龙抬头”的日子里,沾一沾永宁伯夫人的喜气。 木台上作为监军的太监边永清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也是五味杂陈,通过初到宣府这几日的观察,张诚麾下将士确与别镇兵将有所不同,看上去就勇猛精悍了许多。 可对于永宁伯本人,却总是云里雾里的看不真切! 在边永清眼中看来,张诚其人确如传闻中那般嚣张跋扈,且行事武断专行,更对朝廷纲常规矩并不能严守,多有僭越之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