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获利最大的人(1 / 2)
第二百五十五章获利最大的人
《辛德勒的名单》终于在9年年底正式上映了,在已经做了大量前期宣传,获得无数人的关注的情况,顿时获得了无数的好评。
“斯皮尔伯格再次展现了他的惊人才华,他用一部黑白电影做到了那些彩色电影所没有做到的事情,让那些质疑他的人通通闭上了嘴巴。”——《洛杉矶时报》
“沉重、压抑而又带着希望,这是部关于人道主义的杰作。斯皮尔伯格不再充满童心,但他却带给观众一部难受的却不得不看下去的作品。”——《好莱坞报道》
“救一人如救全世界,担任了《辛德勒的名单》制作人的阿德里安的确没说错,虽然我依然坚持历史上的辛德勒动机没那么单纯,但我同意这是部杰作。”——《芝加哥论坛报》
包括言辞犀利,再好的电影都喜欢损上两句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也在自己的专栏里对这部电影大加赞赏,并给出了自己的大拇指。
“自从6o年代起电影开始有了色彩,黑白电影虽然没有完全消逝在银幕之上,但也已经完全沦为了个性的表演之地,导演们制作黑白电影更多的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独特口味,因为色彩越多能表现的东西也就越丰富。
但斯皮尔伯格现在却突破了这个,虽然《辛德勒的名单》只有两种颜色,但我们却能看到比黑白更多的色彩。当独臂老人被打死在雪地上的时候,流出的鲜血和雪地形成的强烈对比的时候;当集营的妇女们为了让自己苍白脸色看起来红润一些,以避免被纳粹挑出去,不得不刺破手指将鲜血涂抹在脸上的时候;当集营的孩子们为了躲避纳粹的搜捕,而躲到厕所下面的粪坑的时候;当妇女们赤1u着身体,在集营里不断跑着圈的时候。虽然仅仅只有两种颜色,但产生的震撼与冲击却让我们看多了更多的,彩色所无法带来的沉重。
整部电影处处都带着斯皮尔伯格式的蒙太奇手法,充满着浅显却又意味深长的暗喻,比如艾蒙将一位犹太工人拉出来,对准脑袋连开几枪都因为有问题而没有射出子弹,即使这样,他依然不放弃的继续扣动扳机,人性的泯灭在此可见一斑。
不过最为赞叹的还是全片那个,唯一带着色彩在大屠杀穿行的小女孩,用这样一抹鲜红的色彩来代表屠杀的象征意义的方法,让人情不自禁想要起身鼓掌。不过斯皮尔伯格亲口承认,这个很斯皮尔伯格式的点子不是他自己想到的,而是由他的朋友阿德里安?科威尔提供的,而且科威尔不仅在这部电影上帮了他很多忙,还提供了整部电影的投资,不得不说,这个年轻人当得起‘奇迹导演’这个称号。”
当然,批评的章也有,但大多数都不疼不痒的,越是知名度高的媒体越是这样,大多都是从拍摄的手法和角度进行批评,而且同时都纷纷盛赞这是部伟大的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毕竟,反法西斯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属于政治正确,再加上还有一大批老家伙在后面撑腰,即使再极端的反犹分子现在也不敢公开提出反对意见。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势头,在上映之前就已经取得了oo家院线,上映之后随即扩展到了4oo家。不过也就这样了,虽然老家伙们都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欣赏到这部电影,但也不能违背市场规则,除非他们完全垄断了院线。
这也没关系,这样的开局相对别的艺术类电影已经算不错了,阿德里安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进行长线放映,只要现在的势头保持下去并逐渐上升,院线老板也要遵守市场规则的。
总之,从9年年末到94年年初这段时间,美国人讨论得最多的电影就是《辛德勒的名单》,各种赞扬之声层出不穷,全美各大城市的犹太社区都举行了盛大的悼念活动,就连克林顿也在一次新闻布会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至于他到底是真心这样认为还是想要讨好选民,又或者和某些人过了交易,这就不得而知。不管怎样,这算是又为《辛德勒的名单》加了把柴火,让其在美国烧得越来越旺盛。三周之后,不仅院线数增加到了8oo家,北美总票房也拿到ooo万,而且这样的势头丝毫没有减弱,大概北美的犹太人家庭都去看这部电影了。
欧洲那边的情况就更加火热了,毕竟那是犹太人主要受害区,电影在欧洲国家上映的时候,不少犹太家庭主动为其宣传,再加上二战后饱受蹂躏的犹太人空前的团结,美国这边的老家伙只是稍微联系了下,德国总理科尔就出现在了《辛德勒的名单》的德国映式上。
当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能掀起这样大的声势,和电影的出色不无关系。阿德里安很早之前就说过的那样,《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会被青睐会被追捧会被那些老家伙看好,关键在于它的娱乐性,或者说更贴近普通人的感受。
无论是《华沙一条街》还是《安妮日记》又或者《裸露在狼群》,要么时间太长,《华沙一条街》是49年的作品;都要么视角狭窄,《安妮日记》和《裸露在狼群》都是从一个人的视角出,描写的一家或者几家人的事情。
而《辛德勒的名单》有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