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朝堂上的战争(1 / 2)

加入书签

第318章 朝堂上的战争

长安城。

两仪殿,大唐重臣们已经为了任命谁为唐军出师突厥的主帅而争执了好几次。主要争执的是长孙无忌为首的***和王珪为首的魏王党。而且,其中还有李世民依为左右手的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也被牵涉其中。当然,像魏征这样的谏臣肯定也会参与其中,而保持沉默的就是李恪一派的汉王党。

毕竟,李恪在朝堂上的根据不稳,魏征还不能算李恪的心腹。所以,中枢大臣之中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心腹。

长孙无忌是想让李绩为统军大总管,统帅整个大唐军队跟突厥交战,而他列举的关于李绩在军中的威望和资历都足以说明李绩能够担当这样的重任。但是,李世民心中最为倚重的自然是大唐军神李靖,而且他绝对这场大唐对突厥的战役非同寻常,用李靖为行军大总管的话他很放心。可是,李世民在长孙无忌提出李绩为行军大总管的时候为了照顾他的面子,不想当面反驳了他。所以,他的意思只能通过杜如晦和房玄龄委婉的表达了出来。

而长孙无忌在杜如晦和房玄龄提出李靖的时候,他心里就清楚了这可能是李世民的注意,不然依房杜两人的性格和心性,他们是不会跟自己起争执的。只是,他也不反对李靖担任行军大总管,可是有一点他心里很清楚,李靖举荐了李恪,要是李世民非要让他担心行军大总管的话,他选择副总管的第一人选肯定是李恪,而李恪在漠北军方的势力很大,只要他担任了副总管,这参加突厥大战的功劳基本都是会被他和他的手下收入囊中。所以,长孙无忌就是知道房杜两人举荐李靖是李世民的意思,在看到李世民没有跟他亲自点破之后便他就装作不知情,愣是跟房杜二人争执,他想让李绩担任行军大总管。

长孙无忌敢于触犯李世民而跟房杜相争,并且不惜得罪李靖的主要原因是,他清楚的意识到一旦李靖担任行军大总管,要是让李恪为副总管的情况下,李绩的处境会很尴尬,别说是他能够但任某一路的将军,估计就连参战的机会都不会有。

还有一个让他理直气壮的跟房杜二人相争的原因是,李靖始终不敢担任行军大总管,这就使得长孙无忌非争不可。毕竟,李靖的推辞可以看成是他对举荐李恪当行军大总管而不受李世民同意的一种怨念。

只是,长孙无忌据理力争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的内心当中还有另一方面的盘算,他这次要是失败的话,他的威信会下降一个台阶,他在朝中的人望会再次降低,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长孙无忌喜欢权力,他喜欢众人仰视他的感觉。

长孙无忌有这样的想法是源自王珪一派的魏王党,刚开始李泰和王珪是支持他的建议让李绩担任行军大总管的。但是,当房玄龄和杜如晦提出李靖的时候,王珪从其中扑捉到了一些信号,立即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这使得长孙无忌很愤怒,他觉得导致王珪见风使舵的原因是自己的威望不够高,权利不够大。

其实,长孙无忌这是当局者迷,王珪自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改变立场,像王珪这样的辅佐了两代帝王的人,房杜敢跟长孙无忌据理力争,他能清楚的意识到这可能是李世民的意思,也就是说李世民最中意的人是李靖。既然,他知道了这个信号,自然不会冒着得罪李世民的危险支持你长孙无忌。再说王珪和李泰跟长孙无忌只是合作关系,又不是从属关系,王珪不觉得对长孙无忌落井下石有什么不对。毕竟,相对于得罪李世民,他更喜欢得罪长孙无忌。

至于,魏征,他是很支持李靖,但他认为除了李靖之外,李恪常年跟突厥打交道,最近又是一战歼灭了突厥十万精骑,他认为李恪熟悉漠北情况,李靖在担任行军大总管的同时,李恪可以任副总管。他虽然人单力薄,但他的谏言一向都很中肯,深受李世民的重视,使得朝堂上的众臣对他的话颇为慎重。

所以,李世民再召集这几位重臣在两仪殿里商量了几次后都得不出一个满意的结果。没办法的他只能将讨论的问题放到朝会上,让众臣一同参与商议和讨论,但结果依然很让他失望。朝堂上的意见也分成两派,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支持李绩的一派和以房玄龄杜如晦支持李靖的一派。当然,其中还有以李泰为和王珪为首的魏王党,依李泰的话来说,既然得罪了长孙无忌,那就要斩草除根得罪彻底,彻底让长孙无忌颜面无存,绝对不能让他的计划得逞。其他的朝臣,都不敢得罪这两拨人,再加上魏征的谏言,他们只能选择中立。

所以,今天李世民又在太极殿早朝,再次商议北征突厥的行军大总管的人选问题。就见李世民的话刚说完,刑部尚书刘政会出班说道,“皇上,微臣举荐朔方李绩为行军大总管。”

刘政会是长孙无忌一派的人,李世民心里自然清楚,刘政会的态度表达出了长孙无忌的态度。所以,李世民听完之后脸色有点难看,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下面的朝臣。而刘政会说完,唐敛、高士廉和长孙顺德等人也出班谏言,说他们举荐李绩为行军道大总管。

看着眼前的刘政会、唐敛、高士廉、长孙顺德以后站在众臣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