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太史慈的回信(祝书友们节日快乐)(1 / 3)
沮授为何如此惊讶?
那是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发生前夕,袁绍挑选精卒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沮授便曾提过几乎与鲁肃此时所言相同的战略规划,即根据袁绍在硬实力上的优势,对曹操进行持久战。
两个模板的持久战在重点上也大抵相同,便是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利用袁绍方的优势军力和地理上的形势,选取边界有利于冀州军的地区,与曹操方保持对峙状态的同时,进行包围,完成压制。
第二步,则是派出小股部队不停袭扰曹操,使其疲于应付,得不到发展休息。
沮授认为,只要能按部就班的做到这两步,三年之后就可以使得曹军疲敝,灭曹定成,所以他的这个战略又被称为“三年疲曹”之计。
这也是他这个战略与王政版本的不同,沮授认为需要三年,王政则认为只需要一年半载,那是因为此时是建安二年,曹操不仅在实力上远不如建安五年,更是缺了徐州这一块极为重要的版图,地盘小了,闪转腾挪的空间自然也没有那么大了,那么要是袁绍选择打持久战,或许便不需要三年那么长的时间了。
当然,原本的历史上,沮授这个计策最终没有被袁绍采纳,因为审配、郭图等另一方提出的计划,更合他的心意。
以我主之英明神武,以我河朔之强众虎贲,讨伐曹贼,胜利明显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既然可以速战速战,为何要迁延日月?
袁绍深以为然:对啊,老子讨伐区区一个曹阿瞒,那还不是手拿把攥?还需要靠时间来硬耗?
沮授你在开什么国际玩笑!
最后不仅没有采纳,还对沮授大为不满,郭图等人发现此点后,乘机进馋,说沮授的军权太大、威望太高,难于控制,于是将沮授原本的都督三军改为与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
客观来说,这两个策略其实并无对错高下之分,不能说因为官渡之战袁绍失败了,就说审配、郭图的计策就是错误的,沮授,以及附和他的田丰就一定是正确的。
这两个计策其实都是有各自的道理的。
沮授之所以建议打持久战,并不在于“速战不能速决”,而是因为“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不宜复兴大军”。
说白了,他当时更多是考虑自身,希望袁绍集团能够可持续发展,若是因为想要击败曹操而损了自身的根本,便是胜了,那也不过是个惨胜,弊大于利。
而审配和郭图的建议则是更多考虑对手上了:主公啊,这两年曹贼发展的有多迅勐啊,伐张绣,讨袁术,征吕布,灭张杨,那可谓是连战皆捷,仔细瞅瞅,不过短短两年时间,这厮的地盘都翻了快两倍了...
再给他三年时间?
到时候谁更力强,谁更势盛,可就不好说了啊!
如今袁绍虽未对外公布,但沮授此时却已能猜的出来,自家主公很大可能会在年内兴兵讨伐曹操,夺取兖州,关内的地盘,将献帝这张王牌抢到自家手里。
而沮授其实并不赞同,因为此时的袁绍不仅和官渡之战前夕一样,面临着“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的问题,甚至南方还有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
在沮授看来,当今的天下形势,已不再是之前的群雄逐鹿,而是演化成两超多强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下,曹操根本不是袁绍最强的敌人,先弱后强没有问题,但是怎么打却是很关键的,若是还来一个惨胜,那就不仅仅弊大于利,甚至是鹬蚌相争,让王政成了得利的渔翁,那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沮授不仅和原本历史一样,想要用另一个更为稳妥的“疲曹”之策来劝阻袁绍,这个计划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一点:便是在刚刚解决公孙瓒之后,短期内绝对不宜大规模的兴兵!
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家不过刚有腹桉,却从王政的手下鲁肃口中得知了一个近乎一模一样的战略方案...
直到从府邸出来时,沮授依旧还是有些难以置信。
在此之前,他已和徐州军有过多次接触,不过双方都是各怀鬼胎,听了郭嘉的分析后,王政并没有觉得沮授是那种很容易策反的人,让手下继续跟他保持联系,不过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的态度。
而沮授呢,根本没有背主的打算,甚至更视王政为袁绍的第一劲敌,其实是抱有很大敌意的,之所以虚以为蛇,是想着多了解一些徐州军的情报罢了,只是当发现王政的手下口风都很紧,几次三番没有多大收获之后,原本想要放弃了。
结果这一次和鲁肃的会面,却让沮授对王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能合一营之众,以盈千之旅崛起于齐鲁,东驱刘备而收徐州,南灭袁术而揽淮右,武略势勇,自是不用多言,如今看来,更是颇为远见卓识,不仅让沮授难得生出了“难得遇一知己”的感慨,更清楚地明白...
这个这个横空出世的黄巾贼寇,远非一将之器啊!
毕竟王政为何会降而复叛,从一个青州军的什长再次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