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必须对得起老人家(1 / 2)
艾华听小九老师问房子的事,不禁叹了口气,说:“这住的房院是可以,但我奶奶只住了一年多。”“她老人家早就想回故乡,后来终于如愿,她若能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小九老师也感叹地说。
这属于奶奶一家人自己的房子,还要从一次不同寻常的三辆人力板车搬家说起。那年,艾华父母两位教师申请回到了老家后,暂住进了生产队无偿提供的屋子里,奶奶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也开始了她晚年叶落旧根的生活。
奶奶娶回的那个叫黄子啬的大孙子媳妇,艾华原先称表姐,后改称大嫂。
很快,大嫂的户口迁到了这个生产队,算是一个有名份的当地人了。
父母亲很高兴,因为他们完成了一件大事。奶奶更是喜得合不拢嘴,因为这是她多年所盼。
人人都说家乡美。其实,家乡有美的一面,也有不美的一面。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
我的故乡并不美,
低矮的房屋苦涩的水,
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
依恋在小村的周围。?
生产小队的房子,有点简陋。特别是年迈的奶奶,虽有回老家的喜悦,但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也是美中不足。 那天,她对父亲埋怨说:“回老家地方熟,人亲,好是好,只是没咱自己的房子啊!”
父亲听了,心里不是滋味,老奶奶前面的日子,还有几天呢?
解决住房问题成了这个家庭的当务之急。
但是,盖房子可不是闹着玩的,需要钱。
一天,艾华听到父亲跟母亲商量说:“咱要想法盖房子,不然,咋对得得老奶奶?光是那些年,她在大山里不知吃了多少苦,帮了我们多少忙,老了还没有自己的窝,我心里不好受啊。另外也对不住咱媳妇。”
“是啊。但是,哪能盖得起呢?”母亲说。
“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住房,先申请一块屋基场吧。”父亲用坚定的语气说。
第二天,他向生产队长李友发提出了要“屋基场”的事。“屋基场”是指宅基地。
李有发队长极爽快,从艾华四爷及大伯那个小村庄的后山坡处,划一小块地给他们。
父亲把喜讯告诉家人,全家立即跑过去看那“屋基场”。
早先,父亲淮生就在闲聊时,问过会看宅基地的成东。
“阳宅有好风水,必然子孙兴旺,家道昌盛。”成东说:“盖房屋,有讲究。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清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达到此标准,皆为贵地也。”
见父亲淮生听不懂,便道:“简单点说吧,就是或靠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靠背山峰,面临平原。”
父亲心想,在这样的地形上建筑房屋,左有一汪池水可植莲养鸭,右边有路便于行走,前面有水可供饮用和灌溉,背后的山挡住了北来的寒风,较高地势免除了洪涝之虞,当然是好风水了。
这时候的父亲,只要有一处盖房的地方,就谢天谢地了,哪还有挑选风水的想法呢?再说,父亲不大信这些。有了这块屋基场,他并不找妻弟看什么风水。
至于盖房材料,一家省吃俭用,先后购买了木梁、茅草、竹子等。
两年下来,准备得差不多了,父亲请会木匠、会割宅基地的柳蓝竹和柳蓝笋,划线钉桩。
这弟兄俩正在外给人拉河沙和片石,丢下架子车赶了过来。
本队的十几个乡亲也被请来,打土坯,平场地。
当用草和土构成的泥,叉墙至一人高后,上面改为垒土坯。
父亲跑前跑后,笑着给每位干活的散香烟,说:“辛苦辛苦!拿会拿会!”。
这“拿会”为谢谢的意思,是“难为”或者别的什么词的谐音演变过来的。
奶奶听说盖房子,喜不自禁,天天拄根竹拐棍要去工地看,艾华和妹妹只好搀扶着她走在下岗的坡道上。为避风寒,给奶奶多穿些衣裳,扎上黑色的头巾,围得严严实实。
请人干活不付工钱,但每天需管两顿饭。
房屋的山墙垒好了,就开始上大梁。父亲燃放一挂响鞭,引来小孩子们来观看,自然,奶奶也在其中,没有牙齿的嘴咧开笑。
蓝竹和蓝笋等人一齐动手,喊着号子,将粗重房梁顺木杆一根根拉上去。
这就是中国农民的智慧。
屋子初具雏形,开始往内墙上涂泥巴了,这道工序叫“搪墙”。
这是他们这儿盖泥土房屋的专用词。而用砖墙盖房,这道工序就称做“批灰”,或者刮腻子,刮大白。
时值冬季,乡亲们用泥巴往墙壁上抹。看到蓝竹和蓝笋他们一个个手冻得红红的。父亲赶紧找来柴草,燃起火,让取暖。
终于,三间茅草正屋和一间厨房偏屋盖起来了,外加一圈院墙。完工那天,父亲请干活的柳家弟兄和乡亲们吃了一顿肉,喝了六瓶白酒。
要对得起没剩下几天人间日子的老奶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