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缩影牛三(1 / 2)

加入书签

第六十七章 缩影牛三

秦镇的到来,如同平静的湖面扔下一颗石子,让原本沉寂麻木的通安镇一时间浪流涌动。

韩文智在基层民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将手下有限的十几人分成几组,合理的安排了接下了的工作范围,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了。

通安镇各个街巷都贴上了飞鹰团的公告,但是因为在通安镇有九成以上的民众是不识字 的,这些公告往往是需要大家聚在一起,找识字的教书先生或者说书人念给他们听,并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再解释一遍才行。

韩文智似乎嫌这种方式太慢,传播度不行,直接让人将这些公告的内容背了下来,并且还能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流利的复述下来,然后让他们串巷敲锣,不断的大声宣读公告内容,遇到有公众聚集之地,更是主动为大家讲解,这种高强度强势的宣传,不到两天的时间,整个镇子里每一个百姓几乎都能复述这份公告了。

得益于以王圣为首的渭州折冲府这几年的坚守,折冲府在渭州百姓当中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当秦镇以渭州折冲府飞鹰团的名义发布公告之时,很快就取得了通安百姓的信任。

在通安镇安民巷一处低矮的土坯房中,牛三劳作了一天回来,半躺在土炕上看着妻子何氏在忙碌着晚饭,他心中一遍又一遍的默念着公告的内容。

在附近的街坊当中,牛三是唯一一位识字的,所以当公告张贴出来之后,牛三便被附近街坊拉着给他们讲解公告,讲解了几次之后,牛三对公告上的内容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了。

牛三原名牛德全,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街坊邻居便称呼他为牛三,按照牛三祖父活着时候的说法,牛三祖上原本是凤翔人,只因为经商路过通安镇,认识了通安镇本地的一位姑娘,便不想再奔波劳累,便娶了这位姑娘之,用这几年经商的余钱置了几十亩地,便在通安镇定居了下来。

据说牛三的祖上生活还是不错的,不但有着几十亩良田,还在通安镇上盘下了一处小店,做一些小本生意,虽然比不上那些本地的地主,但也衣食无忧。

但是好景不长,整个中原发生战乱,波及到了通安镇,往日繁华的通安镇一夜之间萧条如斯,牛三祖上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牛三祖父这一代,卖掉了家中仅剩的十亩祖产,只好在通安镇西十几里的半山上又置了一块贫瘠荒地,到了牛三父亲这一辈,为了给儿子娶媳妇,硬是变卖了祖宅,搬到了低矮的土坯房中。

牛三的大哥牛大早夭,二哥牛二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便去渭州折冲府从军去了,并在一次战斗中战死,没过多久二嫂就带着年纪幼小的侄子改嫁了。

牛三原本也是想从军的,可是因为只剩这一个儿子了,所以牛父坚决不允许牛三从军,并在牛三十八岁那年张罗着娶了何氏,过不了多久牛父就去世了,家中老母、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一家子的口食就全部落到牛三的身上了。

所幸这些年牛三勤劳朴实,在加上妻子善操家持,总算将这个家支撑了下来,不过代价就是三十多岁的牛三早已累弯了腰,走起路来有明显的的驼背,一张脸上沟壑纵横,看着比一般四十多岁的人都老,一双粗糙的大手上也满是皲裂的口子。

不过现在牛三比以前轻松很多,大儿子牛子禄和小儿子牛子寿也渐渐的长大了,因为自小吃苦,他们也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现在能够帮着牛三撑着家中的这副重担了。

但是家中又面临这新的困境,两个儿子也渐渐的长成大小伙子,能帮着干活了,可是这食量也是明显的上升了,家中的十几亩薄田的产出根本没有办法满足家中剧增的吃饭问题,况且还得给官府缴纳各种税赋,杂七杂八算下来差不多一年产出的一半都交给官府了,这让他们贫瘠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家里吃饭的时候紧着稠的给孩子,即便这样孩子也只能吃个五分饱,大人就不用说了,面粥清的都能看见人影。

饭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儿子越来越大,即将面临着娶妻生子的问题,牛三现在都不敢想。

这样的生活让牛三绝望,他看不到尽头,只能麻木的一日推着一日往下过,他甚至想过将家中唯一的那头老黄牛卖了,换些钱,不要说娶媳妇了,最起码让家里人吃几顿饱饭,可是很快牛三便否决了,老黄牛现在是家中的命根子,没有了它,那几十亩薄田就无法耕种,以后一家人就真得喝西北风了。

就在牛三思考着今后该怎么办时,飞鹰团的公告一下子铺满了通安镇的大街小巷,这让牛三心瞬间活泛了起来。

“当家的,说这公告上说的是不是真的?”何氏一边做饭,一边询问着炕头上坐着的丈夫牛三。

“应该是真的吧,阵势搞这么大,不像是假的,现在整个通安镇都在议论事呢。”牛三也有一些不确定,但是作为一家之主,他一定要有自己的意见。

“就是这件事有些太好了,我反而不敢相信了,那些平川上的良田任我们开垦耕种,第一年还免税,后面只征收十税一的田亩税,别的税一律不再征收,我这辈子别说见过,听都没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