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1 / 2)

加入书签

对外,尉迟迥又向北交结高宝宁,联络突厥;向南联络陈国,答应割让长江、淮河一带的土地。

可以说,大周的东面,基本都已响应尉迟迥,听命于尉迟迥,实力是相当可观,看起来似又到了西魏/大周、东魏/齐国对峙的状态了。

普六茹坚当然不会允许这种状况再现,于是派兵讨伐尉迟迥,任命韦孝宽为元帅。

尉迟惇率领十万人入据武德,驻扎在沁水(山西省东南部)东岸,韦孝宽等人率领各军,隔水相峙。尉迟惇布阵二十里,指挥军队稍向后退,想等韦孝宽军渡过一半时再发动进攻。韦孝宽乘对方后退,鸣鼓齐进,尉迟惇大败。

已经看过不少这样的战列,将领想着后退下如何如何,可是,敌方将领却趁他们后退之机,鼓舞军心,增长士气,又利用两方初遇兵士们都很紧张,加之不明为何后退,看敌方气势汹汹的攻来,便以为己方不利的心理,轻松取胜,这退也是门技术活,怎么退才能不被敌方利用,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刚一接触就战败,对尉迟迥一方来说,非常不好,韦孝宽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的攻到了邺城。

哎呀,前面貌似没有介绍啊,相州的治所便是邺城,这点很重要,一定要记住哦,因为这个……与旁的无关,与后文有关,哈哈。

咳咳,回归正题。

虽然一路高歌猛进的到了邺城,但,这里并不好打,除了是攻城战,本就不好打之外,这里也有尉迟迥守着,尉迟迥也是一名老将,当然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史载,此时尉迟迥有十三万的兵力,再加上尉迟迥的有力部署,韦孝宽等人陷入苦战,一退再退。

到这里都挺好的,可偏偏邺城中的百姓出城跑到战场上去围观战斗,聚成一道人墙。高颎与李询整顿阵势,向围观的百姓冲去,百姓惊乱,乘势进攻,尉迟迥大败,入据邺城。

前面才说尉迟迥不会犯低级错误,现在就啪啪打熊脸啊,唉唉。不过,这点狗熊就不明白了,就算百姓闲的浑身长蘑菇,秉承了中国一贯爱扎堆看热闹的“优良传统”,连命都不要的跑去战场看热闹,可为什么尉迟迥不阻止?战场这种地方,是平头老百姓能来的地方吗?如果“百姓围观”是事实,那狗熊真的要怀疑尉迟迥有炫耀之嫌了,没炫耀好,把大好局面给炫耀没了。

尉迟迥退到北城固守,韦孝宽纵兵包围。李询、贺娄子干带领部属率先登城。尉迟迥走上城楼,射死数人,但,局面已经不可挽回,最后尉迟迥自杀。尉迟迥从起兵到失败,共计六十八天。

他的侄子尉迟勤、儿子尉迟惇等向东逃跑,都被追上捉住,还有些将领仍在抵抗,但,最终大势已去,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不敌,率部投奔陈朝,剩余的部众,逃的逃,被抓的被抓,被杀的被杀,由尉迟迥引起的动乱,相继被平定。

尉迟迥的家人,除了被杀的外,还有被没入宫籍做宫女的,比如被普六茹坚临幸,却被皇后独孤伽罗给棒杀的宫女尉迟贞,便是尉迟迥的孙女。

对于尉迟迥失败的原因,《周书》中载:尉迟迥晚年精力衰退,被后妻王氏迷惑,儿子们彼此多不和睦。任命开府、小御正崔达弩为长史,其余也大多委用齐人,崔达弩是个文人,没有才谋韬略,施政失去法度,也未能有所匡正补救。这段,可以算是原因之一吧,但,狗熊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大周在宇文赟的统治下,失了人心,让人对大周统治失去了信心,尽管有不少人响应尉迟迥反抗普六茹坚的专权,但,这些人中,多少是真正为了保皇呢?就连尉迟迥,尽管史评他忠心于大周,但,狗熊真不认为一个实力与普六茹坚不相上下的人,能没点什么想法,或许狗熊想的狭隘了。看似统一反抗普六茹坚的专权,各自心里都有着小九九,这也造成他们的不团结,所以,“尉迟迥之乱”开局明明很强,却很快被平定,特别是韦孝宽从沁水跟闹着玩似得便攻到邺城,几乎没遇到什么阻碍,可见他们的防备有多松散,史评“尉迟迥虽曰旧将,昏耄已甚”,仅从反叛这件事来看,确实如此。

关于邺城的消失:

邺城自曹魏在旧城基础上扩建邺北城为始,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但是,在尉迟迥起兵反对普六茹坚后,普六茹坚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一代名都成为废墟,并且将相州、魏郡和邺县及大部分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此时安阳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原旧邺县地划入安阳县,同时安阳县更名为邺县,于邺城旧址置灵芝县。

六朝古都就这样湮灭于历史中……

平定了尉迟迥的反叛,普六茹坚回过头来想处理还在长安的五王,以及宇文邕的儿子们等等皇室宗族,准备想个法子,趁他们还没反应过来时,一网搂了,但,突然想到了件事情,在焜昱国还有宇文宪、宇文孝伯等人,特别是宇文宪和宇文孝伯,这两人即使现在在大周仍很是有名望的,如果焜昱国帮这两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