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8(1 / 2)
比如柔然,有的学者认为拜占庭历史上的阿瓦尔(阿哇尔)人,即是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人。而留在漠北的柔然余众逐渐融合于突厥、契丹部落之中。
再比如:南北朝时,由于战争俘获,主动归附及和亲陪嫁户等散居中原的柔然人有数十万。北魏为了充实北方边防,先后将内附和俘获的柔然、敕勒以及内地汉人迁于六镇及平城等地,与拓跋鲜卑军民杂居共处,并使之充作隶户和营户,以供驱役。为了防止逃亡还将其中一部分迁入内地。这些迁徙各地的柔然人、敕勒人、汉人,又会与当地人进行融合,迁居内地的柔然人,便通过杂居共处,互相通婚等各种途径,大多先融合于鲜卑,最终被同化于中原汉族之中。
想要消灭一个民族,谈何容易,可以嚷嚷突厥族建立的政权是如何被消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如何被消灭,但,绝对、绝对、绝对不能嚷嚷匈奴、突厥等民族是如何被消灭的,不仅不会显的很有学识,反倒会被人嘲笑无知!
或许有些人觉得狗熊太事儿,多大点的事啊,还值得叨叨半天吗?不好意思,历史本就是个严谨的事情。说李昞的儿子建立了唐朝,哪个儿子啊?不就那个儿子嘛!到底是哪个啊?对于了解的人,知道是李渊,可是,史载中,李昞有四个儿子,李渊上面还有仨哥哥呢,如果记载历史的人,只说李昞的儿子建立了唐朝,我们后世之人,能知道到底是哪个儿子吗?
历史虽不是数学,但,也如数学一样,需要严谨。
突厥与匈奴、鲜卑一样,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对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的统称,540年时,“突厥”这个词开始在中国史册出现,突厥进入了史学家们的视野。
现在来说说前面提到的敕勒族。
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匈奴人称其为丁零,鲜卑人因其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因此,别称也很多: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或者说是丁灵)、回鹘,这些都是敕勒族的别称。
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公元 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在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人也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这,就是妥妥的中国人啊!
说到回鹘,插一下关于回鹘的。
回鹘由回纥改名而来,回纥是敕勒诸部的一支,这句话很重要,尽管敕勒的别称中,有回鹘,但,回鹘只是敕勒的一支,敕勒包括回鹘,回鹘不包括敕勒,不过,回鹘也是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说起敕勒人,有个耳熟能详的民歌——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单说《敕勒歌》,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但,说到“风吹草低见牛羊”,不知道的人便不多了,没错,这句便是出自《敕勒歌》,全歌内容是: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只看文字,便有种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的豪迈!
呀呀,狗熊的思维又要发散了,灌桶脉动,咱继续。
从敕勒族没有被柔然吞并,可看出,敕勒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柔然和突厥的先后出现,没有给敕勒发展、壮大的机会。
550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合并了敕勒各部五万余帐,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受到西魏的重视。
突厥壮大后,将目光瞄向了柔然,在552年突厥击败柔然,阿史那土门称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整个蒙古高原。
突厥汗国建立以后,人数比较少的突厥人融合了大量铁勒人,突厥人的体貌特征也从白种人变成黄白混种。
到550年,突厥已经是不容小觑的存在,此时北魏已经分裂为了东西两魏,都慑于突厥汗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采取向突厥纳贡、和亲的政策,以换取突厥帝国的支持,或者是中立。
突厥也借此机会,或与北周联盟,共同压制比较强大的北齐,或处在中立位置,来获得大量经济利益。
560年左右,突厥征伐吐谷浑,征战西域,乃至联合波斯灭白匈奴,今天新疆以及中亚河中地区成为突厥汗国的疆土。突厥强盛时期疆土东到大兴安岭、辽河流域,西到咸海和中亚河中地区。
这么强大的一个存在,才使得宇文护不想违背与突厥定下的约定,心不甘情不愿的出兵东征。
宇文护本就没多少军事才能,又是被逼出兵,加之大周将士轻敌,这次东征,不但被齐国打败,还导致王雄、杨扌剽两员悍将阵亡。
虽然宇文邕没有责怪宇文护,但,因为这次征战无功,导致宇文护个人威望大为降低。
宇文邕的一些亲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