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一章 中原王朝商贸的潜力(1 / 2)
大宋朝是如何发展到这个地步的?超快速的发展,哪怕是收割倭国的银矿都无法满足宋朝商贸这饕餮?
是赵桓重开市舶司吗?有一定的原因,但是重开市舶司的意义,只是将民间海贸,承认其合法,大量减少的仅仅是私贩和海盗罢了。
大宋本身就存在大量的海贸,哪怕是朝廷禁海,但是朝堂没有一支战备的海军,怎么完成片甲不下海的海禁?
是赵桓推出的银本位的大宋银庄对金融的刺激?有一定的原因,但是本身大宋的民间都存在钱庄、票号、银市这样的民间组织,大宋银庄的作用,更多的是将这个市场规范化,并且具有了调解的作用。
那是什么刺激的大宋如此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商贸发展的速度,连银子作为新的法定货币,都无法满足它的胃口?
赵桓已经琢磨了很多天了,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是李纲。
他的商税改制和依托于退役军卒建立的大宋新商税税稽查,将商税彻底规范化,这不仅仅给朝堂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也给民间商贸发展注入了发展的强劲的动力。
大宋朝的商税改制,将错乱不堪的大宋商税,彻底规范化之后,打消了百姓们投资顾虑,他们将藏在地窖里的银子和铜钱,拿到了大宋银庄,换成了银币和银票,举着大把的钞票,雇用百姓进行生产,哪怕是小手工形式的作坊,都拥有无限的潜力。
而为了让商税改制进行到底,赵桓也对大宋的流匪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整改,再加上驰道和兴修水利让货物更快的流转,都让大宋朝的发展,爆发出了让人侧目的威力。
历史,永远是由人民去创造。
所以,这一切罪魁祸首就是李纲,面对钱荒对发展的限制,李纲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那就是小幅度可控制的超发,国债金融工具,不足以调控市场普遍的钱荒。
“这搞个商税改制就这么厉害?”赵桓皱着眉头,他在怀疑是不是有朝臣在其中玩什么他不懂的把戏,但是他又看不出问题。
【历史事件提醒: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廷岁入4,250万两白银,农业赋税3,281万两,占比为77%,工商杂税969万两白银,占比23%】
【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岁入29,696万两白银,接近三亿两白银,其中农税4,810万两,占比16%,工商杂税20,441万两,占比69%,其他收入4,445万两,占比15%,其他收入中最大的一项为关税,为3,617万两,剩余皆为种植、贩售土药(罂粟)所得。次年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廷亡。】
【清晚期岁收,在五十年间,从四千万两涨幅至三亿两,很多人将其归功于英吉利对清政府关税的帮扶,而从咸丰十一年至宣统二年全国海关历年各项税收统计总表可看出,关税并非清廷主要增长点,而是商税改制、放开土地对百姓的束缚后,带来的巨大影响。】
“所以系统你的意思是,清廷亡的时候还是用力挣扎过的吗?怪不得晚清又是搞北洋水师、又是赔款、又是建园子,都快玩出花来了!”
“崇祯就不一样了,十七年连自己的床都没修过,金銮殿的琉璃瓦都掉色了,惨呀。”
赵桓看着这表,他一直看不太上的清廷,居然在亡国之际,岁收三亿?
他算了算现在国帑的收入,大宋银元折算成库平银来计算,大约要打六六折,还不到一个亿,只有九千四百多万两库平银。
崇祯要是能岁入三亿两,那简直想都不敢想!
【……】
?
赵桓看着这一串省略号,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宣统三年时,清廷已经实质上失去了对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否则溥仪不会下退位诏书,哪怕溥仪不眷恋自己的皇位,清勋贵也会逼他眷恋,清廷的灭亡,是在失去了大部分地区控制权之后。在交税全看自愿的宣统三年,依旧实现了商税的迅速增长。中原王朝在商业潜力上,大有可为。】
【崇祯年间的大明,有大明的国情,正值转型期的万历年间,张居正锐意改革中道崩殂,劳瘁而死,他要是能多活十年,大明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敢不敢举反旗,宣七大恨反明,尚未可知。】
【崇祯皇帝面临着的阉党祸国,皇宫戍卫队锦衣卫的都指挥使,需要给一条狗磕头,因为那条狗是魏忠贤养的,而你面对的是不贪权的内侍省伙夫厨师长赵英和选择为忠诚大宋的沈从。】
【崇祯朝中无肱股之臣,众正盈朝,皆为夸夸其谈之辈,你这边随便匀给他一个李纲、赵鼎、宗泽哪怕是种师道,他也不至于那么艰难被人耍着玩。】
【你手下大将云集岳飞、韩世忠皆为帅才,武力忠心都不用考虑,敞开了用就是;崇祯面对的是袁崇焕、毛文龙、祖大寿、吴三桂,还未定势就已经待价而沽。】
【你面对的是守住太原,而你的太原守将王禀死战不退,守城百姓,哪怕是战死、饿死,也绝对不投降金人,而崇祯需要守住的山海关,前是不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