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1 / 2)
赵桓走到烘干车间的时候,看到了进进出出的工匠们,搬着一摞摞的木材,放在了空地上。
板材、龙骨、桅杆、甲板分门别类整理的非常干净整齐。
“是不是因为范嵊通知到了,大扫除了一番,所以才这么干净整齐?”
“朕又不是傻子,当初刚登基,就参观过军器监,也在广备攻城作里待了一整个月,工坊什么模样欺负朕不知道吗?”赵桓看着干净整齐的工坊,摇头说道。
赵英点了点头,看着范嵊和陪同正在范嵊旁边的船坞的少丞,这就是弄巧成拙。
官家又不是那种待在宫里不出门,不知民间疾苦的人,这样收拾,反而不美。
“臣罗礼参见官家,官家安泰。”船坞的少丞无奈的说道。
皇帝巡视,当然要好好收拾一下,才好迎检,这要弄的哪里都是脏兮兮的,怎么让贵人巡视?
赵桓也没有为难范嵊和罗礼的打算,他指着这些木头,问道:“为什么要用蒸汽烘干,这蒸汽是怎么烘干的?不会越烘干越潮湿吗?”
罗礼指着已经做好的板材,说道:“这是王重阳告诉臣的。在此之前,大宋都是用自然风干的杉木,本身杉木紧密,但是在风干时候,很容易就开裂,变形。”
“尤其是长枝料,更容易弯曲,所以想弄一块船舶用的板材,除了时间和工艺外,还需要运气。”
“而且动则几年才能风干,耗时颇长,大宋之前的船坞在销毁通济号和康济号的时候,将存了百年的木料,都一并烧毁了。”
赵桓看了赵英一眼,赵英无奈的点了点头,之前官家开始兴建津口船坞的时候,赵英特地去搜了下当年留下的档案,他带着无奈说道:“从市舶司,到康济,通济,到板材,到工匠,一并处理的干干净净。”
“工匠也杀了?”赵桓目瞪口呆的问道。
赵英赶忙说道:“那倒没有,迁到汴京,造河船去了。”
罗礼无奈的说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有工匠没有材料,我们也没办法造船。”
“没有木料,官家要木兰舟又要的急切,就是我们有图纸,也造不出,因为板材的问题,我们在江南走访了数十家造船的的船坊,也不太够官家要造的木兰舟。”
“王三品就告诉了臣这个法子,说可以用蒸汽烘干,臣在磁州呆了三个月的时间,才确定了可以用这个法子。”
赵桓跟着罗礼,好好参观了下大宋的船坞的木材处理工坊。
经过加工的板材,放入窑中,整整齐齐的放好,封住窑门之后,煤炭开始烧水,蒸汽很快就蔓延在了整个窑内。
罗礼看着窑火通红感慨的说道:“湿木经过切割,放在窑中至少要整齐熏上三到五天的时间,开始的时候,我们直接开窑,窑内的木料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炸裂。”
“现在都是等一整天的时间,等里面自然冷却之后,再打开旁边的小门,再等六个时辰,将窑门打开半尺的高度,再等六个时辰,才开始出窑。”
“出窑后,将出现弯曲的板料和长枝料,加上夹子,或者配重或者悬空,平整木料,最后放在向阳的仓库里,继续回水。”
赵桓听的晕乎乎的,这种专业造船上的工序,他听的不是很明白,罗礼也有些无奈,这种技术上的事,很难说清楚。
别看这么几句话,是他们这个木料处理工坊,这两年最主要的成果。
“虽然朕不是很明白,这是为何,当然朕知道,这工艺上的事没有丝毫偷懒的可能,都是一步步试错而来,朕懂你们的辛苦。”赵桓笑着说道。
听不懂没关系,知道他们还在精益求精,那就够了。
“这边是上漆的工坊,那边是装配工坊。”罗礼继续带着赵桓参观着漆器工坊和小件组装的工坊。
将已经阴干好的长枝料和板料,用这种赵桓看不懂的手段组合在一起,全程居然一个钉子都没有,就完全契合在了一起,浑然一体,仿若这些木材,本来就长的这个样子。
“铆钉也是有的,但是都是铆在里面,外面看不到罢了。这都是些小技巧,哪怕锈了,也能用上几十年,再更换。不过因为铁器会生锈,我们很少会用钉子。”罗礼脸上带着一丝骄傲的说道。
赵桓其实很想问问,没有钉子,会不会松动?这玩意要是撞了……
【历史事件提醒:朱棣兴建燕京宫城的时候,因为金丝楠木已经没有了粗料可以做柱子,只好用榫卯将木材拼接,刷上一层麻和灰,然后抹了红漆,沥粉贴金就和正经的金丝楠木没有任何的区别了。】
【立了几百年丝毫没有形变,请不要小看榫卯结构,钉钉子,很多时候是为了省力而已。】
【在眼下的环境里,榫卯结构去造船是最优解。毕竟你没有不锈钢…】
赵桓拿起一个三接头的木料,组合在一起,轻轻一扣,就组合在了一起,用再大的力气也无法分开。
“这是双榫粽角榫,专门做拐角用的。这是高束腰抱肩榫,可以做花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