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言和停战【二合一】(1 / 4)

加入书签

六月末,十四万魏韩周三国联军装模作样地在函谷关前做着进攻的准备,然而军司马级别的将领却很清楚,这场仗根本打不起来。

联军之所以还不撤兵,只不过在等楚国的消息:与魏韩两国言和的消息。

而与此同时,魏国王都大梁也已经收到了来自公孙竖的战报。

或许有人会觉得惊讶,十八万魏军于伊阙山遭到秦将白起的夜袭,此事发生于四月中旬,而眼下已至六月末,两者相差六十余日,何以大梁那边才刚刚得到公孙竖的战报?

原因很简单,因为公孙竖此前不敢写这份战报。

怎么写?

犀武死了?遭秦军偷袭?十八万魏军在一夜之间被秦军斩首近十万人?

公孙竖毫不意外,只要他敢将这个消息送回大梁,肯定会使魏国举国惊恐,甚至于魏王还有可能派使者向秦国割地求和,而这是公孙竖所希望看到的。

在他看来,当时蒙仲已经逐渐挽回了劣势,甚至有可能反过来击败秦军,他当然不能拖蒙仲的后腿或者说,他心中希望借蒙仲的力量,替公孙喜报仇。

正因为如此,公孙竖一直向大梁隐瞒着「伊阙山一役惨败」的消息,每次例行公事送往大梁的战报,也只是写些无关痛痒的事,比如联军与秦军仍在僵持等等。

一直到蒙仲与暴鸢在「惮狐」大败秦军主力,且随后又以迅雷之势攻破了宜阳,公孙竖这才将这场战役中所发生的一切过程原原本本地写在战报上,派心腹士卒送往大梁。

不得不说,也得亏公孙竖这份战报送得及时,因为这会儿魏国国内已经得知了「伊阙山一役惨败」、「犀武战死」的噩耗,其中原因,无非就是当日在伊阙山一役中被秦军击溃而逃的魏卒中,他们在逃回魏国的途中,亦将这个噩耗带到了国内,继而传到了大梁。

正如公孙竖所猜测的那般,当时大梁大为惊恐,魏王魏遫吓得险些惊厥,随后连忙派人传召国相田文,与田文商议对策。

对此,田文亦是万分震惊,毕竟他也万万没有想到,闻名于世的堂堂“犀武”公孙喜,竟会如此轻易被秦军击破,甚至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很快,朝内却分为了两派,一方主张再次召集军队抗击秦军,甚至于还有人想到了魏国的新盟友宋国;而另一方则主张向秦国屈服。

还别说,在魏惠王的时代,魏国还是相当顽强的,面对秦相张仪的游说、面对秦将魏章的进攻,就是死咬着不松口,不肯屈服于秦国,注重名声胜过于利益,但后来随着屈服秦国的次数逐渐增多,魏国国内也就逐渐看淡了“求和”、“屈服”这些事若秦国不备则进攻秦国,若打输了就割地求和,魏国这些年就是这么走来的。

因此向秦国屈服求和,这对于如今的魏国来说,而也不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件事上,身为国相的田文却迟迟没有表态。

其中原因很简单,即田文与秦国有仇,曾经险些命丧于秦国的田文,平生最恨的就是秦国,其次是齐王田地,毕竟齐王田地在名义上剥夺了他父亲田婴过世后留给他的名爵,以至于他田文这位堂堂齐宣王的孙子,如今竟在齐国沦为叛臣,这让田文对齐王田地极为痛恨。

顺便提及一句,在田文的“憎恨名单”当中,蒙仲就排在第三位,仅次于秦国与齐王田地。

正因为痛恨着秦国,因此田文内心中多少还是偏向于“再次召集军队抵挡秦军”这个主张,但不得不说,在公孙喜带走十八万魏军的当下,魏国国内的兵力确实有些不足,这让田文亦倍感头疼。

而就在魏王遫与魏相田文对此一筹莫展时,公孙竖的捷报及时地送到了大梁,此时魏王遫与薛公田文这才惊喜地得知,他魏国十八万大军在经历伊阙山一役的惨败后,非但没有全军覆没,反而扭转了劣势,击溃了秦军主力,甚至于,还帮助韩国夺回了新城与宜阳,且此时此刻,幸存的八万魏军正与五万韩军、数千东周军一同陈兵于函谷关外,摆出了一副准备反攻秦国的架势。

“这、这……居然……简直……哈哈……”

在看到那份捷报的最初,魏王遫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要知道,他那会儿已在做好了将王位传给太子魏圉,自己亲自前往咸阳向秦国谢罪,恳求言和的准备。

在短短一两日间,魏王遫的心情就体会到了从半空到低谷,再从低谷到半空的这种滋味。

待片刻的欢喜过后,魏王遫与魏相田文皆逐渐冷静了下来。

说实话,纵使魏军并未没有全军覆没,并且还扭转了劣势,重创了秦军,但就公孙竖在战报中所讲述的那些,其实也没值得高兴的。

十八万魏军死伤近十万,主帅公孙喜战死,这两桩事无论哪一桩,对魏国而言都一个噩耗,更别说同时发生。

考虑到这一层,魏军最终扭转劣势击败秦军,充其量也只是让魏国得以挽回些许颜面而已。

而相比较魏王遫,薛公田文的心情则更加复杂,因为公孙竖在捷报中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