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战后波旁的海八伦道夫·哈勒(1 / 2)

加入书签

伦道夫·哈勒,被誉为是自修德罗斯之后,波旁的海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代表作有《波旁史学》《波旁纪年》《法丽达游记》等,是一名非常多产的作家。

虽然伦道夫著作的水准普遍认为不如修德罗斯的《波旁的海战争史》,但是他在历史学领域上的贡献却远远超过了修德罗斯。

伦道夫所在的哈勒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贵族家族,在波旁帝国时代曾经辉煌无比,甚至出过几个波旁的执政长。

可是随着波旁帝国的瓦解,哈勒家族也衰弱下来,在动荡之中搬离了被打成废墟的波里斯,此后更是把家族力量投入二十四执政长之年的混战之中,作为二十四个军阀之一,试图凭借自己力量争霸波旁。

当后来的费力逊十四世带着波特卢的资助重返波旁时,哈勒家族作为费力逊十四世传奇中的背景板反派登场,然后被吊着打。最后费力逊十四世统一波旁,虽然原谅了哈勒家族的违逆之举,但是哈勒家族也在失败的混战中元气大伤,不复从前之盛。

此后,哈勒家族被迫搬离了自己原来的祖地,被安置到奈拉,在这里扎根下来,而随着之后一系列机缘巧合,哈勒家族逐渐成为奈拉的显贵,再次在政治舞台中活跃起来,但是比起昔日的哈勒家族,此时的哈勒家族已经只能算是二流家族了。

而奈拉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城市,奈拉是扼守奈拉地峡的重中之重,如果想要在陆上从波旁岛进攻老航道,奈拉是唯一的通道。

只不过由于老航道发达的航业,使得进攻者可以度过任何一条河流入侵老航道,所以奈拉虽然重要,但没有像福莱斯对于布托克西那样的重要地位。当然即便如此,如果想要威压波旁的话,能占据奈拉还是尽量要占据奈拉的。

奈拉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也多次易手:

1707年,因为“维利斯战争”签署的《维利斯和约》,从波旁的老航道割让到波康的穆拉德卫所;1784年,因为“第二次波旁岛战争”签署的《都末廖和约》,从波康的穆拉德卫所以赎城的方式割让到波旁的老航道;

1926年,由于“第四次波旁岛战争”签署的《第三次维利斯和约》,从波旁的老航道割让到波里斯的修恩多航道;2126年,由于“波旁的海战争”签署的《第三次欧利和约》,从波里斯的修恩多航道割让到波旁的修恩多航道。

然而在五百年间,不管奈拉归属为谁,哈勒家族始终占据着奈拉,没有被外来势力动摇了当地的统治。而在“波旁的海战争”中,席玉友叛乱南下以后,哈勒家族更是押宝席玉友,与其他看好席玉友的贵族家族帮助席玉友劝服了修恩多航道的其他贵族。

靠着这一次投机成功,哈勒家族终于再次崛起,一方面在拥有自治权的修恩多航道以奈拉代表而占据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因为从龙之功而与席玉友的查安理王朝交情深厚,可谓是春风得意。

伦道夫,正是在大历2240年时出生在这个家族,并且是嫡系的一员。伦道夫自幼对权力淡薄,反而喜欢利用自己嫡系的身份去翻阅图书馆,浏览历史,所以与家族各个派系的族员相处都较为融洽。

等到年纪以后,伦道夫进入布托卡学院(修恩多航道最顶级的学院)进行学院,中间还去席玉友学院做了2年的交换生。在学生时代,伦道夫对史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乃至于还没毕业,就开始动笔写史学专著。

而伦道夫的结业课题,就是写论文(这个世界结业课题有很多选择,从写论文到实践不等),伦道夫的毕业论文,《论波旁的史学》得到了导师的一致青睐,认为伦道夫是一个有天赋的学员。

这篇《论波旁的史学》,被人看做是伦道夫后来代表作中《波旁史学》的铺垫,可惜的是如今这篇论文已经失传,只能从《波旁史学》中寻找到只言片语。

应该说,伦道夫所处的时代并不太平,伦道夫出生前30年(2210年)签署《第二次波里斯和约》而结束的“第五次波旁岛战争”没有给波旁岛带来和平,反而埋下了“第六次波旁岛战争”的隐患。

在“第五次波旁岛战争”中,波康2个行省被割让,剩下的2个行省分别沦为北方的波利与南方的波旁的势力范围,两国也因此冲突不断。

闹得最大的两起“越界事件”,一起发生在2241年,波利越界到波旁的势力范围内抓捕一队对波利侨民犯罪的古波旁人罪犯;另一起发生在2247年,波旁到波利势力范围对从自己势力范围搬迁过去的商队征税。

矛盾的积累促使两国在2251年爆发“第六次波旁岛战争”,而波莫西在2252年加入波旁阵营对波利宣战,此时伦道夫11岁。

伦道夫的学院岁月除了读书以外,就是外界接连不断传来的战报,而作为一名贵族子弟,伦道夫在毕业以后也朝气蓬勃的报名参军了。

据伦道夫在自己的书中所言,他从军的理由和过去的修德罗斯一样,希望能记录自己时代发生的战争,“尽管这次战争的规模远不如伟大的‘波旁的海战争’,但是他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