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章 朝争(1 / 2)

加入书签

在李微的努力下,淑嘉的烧渐渐退下来了,但咳嗽却一直不见好。没日没夜的咳,也让李微接连好些天都睡不好。

自那日两人闹翻之后,赵骞和李微就再也没见过面。

转眼间已经到了腊月,腊月二十四是李微的生日。赵骞不好装作不知道,便命王府总管备了礼单,采买贺礼。倒时候差人送进去就成,甚至不需要他亲自露面。

年下事多,户部的那个烂摊子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账是清理出来了,该如何改革,让国库慢慢变得充盈这是摆在眼前最大的难题。

就这个问题赵骞和内阁的几位大臣接连商量讨论了好几天最终也没个结果。这一天的早朝上,赵骞当着满朝的文武大臣,当着皇帝的面,正式提出了西凉的事。

“早些年西凉人野蛮,攻占我大齐的土地,杀害我大齐的子民,是不可轻视的敌人。出于收复失地,安抚边疆,对西凉用兵是正确之道,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将西凉人给赶走了,后来西凉变成了一块肥肉,大齐便想将这块肥肉吞进肚里。哪曾想这些野蛮的西凉人,顽固的西凉人却最终变成了坚硬的石头,不仅吞不了它,还硌伤了自己的牙齿。别的不说,每年养着那群士兵,朝廷要出多少钱。再有据我所知,这些年边疆那些将士拥兵自重的,军中贪污腐败的数不胜数。这些人像是蛀虫一样慢慢的侵蚀着我们的王朝。这个国家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了。”赵骞一字一句说得铿锵有力,极其的威严。

当下臣子们听见了赵骞的这番话,终于要对军队下手了,不过那些将军们个个有权有势,甚至成为地方一霸。天高皇帝远,朝廷也管不到那里去。

赵骞说完那些话后,又问道:“诸位有什么看法?”

“摄政王,您说的都对,但现在这些将军们为了朝廷,可是吃了不少的苦头,一路浴血奋战过来的,是这个王朝的根本,没有他们的话,谁来保护我们的安危。”说这话的是兵部右侍郎。

“百姓们现在要的是安定,需要发展生产,那些大片荒凉的土地因为少人耕种,早就荒芜了。百姓吃不饱,流离失所。壮劳力们又都在前线,谁来守卫自己的小家?这样的发展是畸形的。大齐也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总之,不能再打仗了。”赵骞的态度很明显。

赵骞正式的提出了要撤军,缩减军费支出。此举一出,朝廷之人分成了两派。文官们大都赞成,武官们却极力反对。说来还是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

一场朝争,在所难免。

两派难解难分之时,上面的皇帝发话了:“够了,谁也不许再争辩一句!”

大家听见了这稚嫩的童音才渐渐的平息下来。

“皇上,这是国之根本动不得。”进言的是一等威烈将军,后又进封伯爵的章度。

伏光才不屑于这个老臣,他板着脸一字一句的说:“皇叔为国为民。朕认为他说得对,你们都得听从他的意思。此事不再计较。”

那些武官们才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自然是拿他的话当放屁。

这场朝会闹哄哄的散去了,赵骞往文渊阁而去,平时那里就是他办事的地方,那没多远,被后面的那些老臣给赶上了。

“王爷请留步,请你收回成意。这是老祖先留下来的规矩,是祖宗家法,可轻易动不得,你要肆意妄为的话就是和祖先过不去。”

“本王又没说要全部撤走,又没说把军队全部废了,你说精简缩减开支而已,你们还有什么不满的?每年耗费那么多,就养着一帮蛀虫?管你们说什么,这次我是决定了。”

这些老臣们见摄政王主意已定,他们没有办法,只好又去找太后,请她出来调停。

朝会上的事李微通过别人已经知道一些,她也有自己的想法,不过这次肯定是站在赵骞这一边的。

当那些武官请求觐见的时候,李微却并没有给他们机会。

“太后说了,她一个妇人不好管前朝之事,请诸位回去吧。”

“把摄政王肆意妄为,独断专行,只有请太后做主。”

魏泰又将这些话传达给了李微。李微为了绝了那些人的念头,便和魏泰说:“你告诉他们,此事我是站在摄政王一边的。”

得了这句话,那些武官们才打消了去面见太后的想法。只得另谋他路。

朝臣们的不理解也在赵骞的意料之中,但他已经做出了这个决定,就绝不会再有回头路。朝廷里没有钱,百姓生活苦。总之,不能让这些蛀虫腐烂了这个王朝。

武官们请求面见太后的事,也传到了赵骞的耳朵里,当他听说,李微避着不见,站在他这一面时,他又有些暗喜。至少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心意相通的。

结束了一天的事务,回到王府时已经是起更的时候了。

天空又突然下起雪来,气温骤降。

忙碌了一天,赵骞却毫无睡意,他让人温了酒打算睡前喝几杯暖暖身子。

他在灯下独酌,一连喝了三四杯,越喝越觉得孤寂。满脑子浮现的都是那个女人的影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