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2 / 3)
,当世找不到第二个。不长眼睛了,才会去拦他的路!”
“长了眼睛,也不敢!”对于自家表弟近况,孙仁宇的话如今在长安城的民间最为权威,“大唐这边,谁要敢动一动我表弟,咱长安城老百姓的吐沫就能把他淹死。至于西域那边,我跟礼部的薛景仙大人打听过,回纥精锐都在中原忙着帮陛下平叛,西域那边根本没留多少人。况且回纥旁边,还有个吐蕃在虎视眈眈。双方去年为了争夺疏勒,已经打得不可开交。表弟他们经过时,还不知道谁不敢招惹谁呢!”
“是啊,是啊!“众人一边饮酒,一边点头。一年前的那个血与火之夜发生的事情,长安人都记在了心里。若非关键时刻,安西军堵住了光化门,在座众人,早就成为沙漠尽头的一堆枯骨了。
后来坊间还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说是老将军郭子仪明知不能履约,又不愿让皇上被回纥人说言而无信,所以才和麾下众将联手做了一场戏。先让安西军堵住了长安城门,然后又将神武、扶风和朔方三路大军摆在回纥人的腰腹位置,才迫使回纥人彻底放弃了洗劫长安的打算。要不然怎么那么多路人马,偏偏安西军第一个进了城?要不然在关键时刻,朝廷把最精锐的神武军也给派了来?!
这个传闻说得有鼻子有眼,但是长安城的老百姓却依旧固执的认为,是安西军救了自己的命,对一切与安西军有关的人和事物,都爱屋及乌。
至于安西军当日做得到底对不对,是非曲直,恐怕像睢阳城防卫战中张巡的选择一样,短时间内,很难得到一个公允的平叛。朝廷自己也不想民间对此过多关注,几道旨意下来,便扑灭了众人的议论。只留下某些隐晦的文字,官员们没精力尽数抹掉,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表弟的安危,我一直不担心!”见大伙脸上始终带着一分忧虑,孙仁宇笑了笑,满脸高深莫测。“毕竟他的威望在那摆着,而西域诸国,又素来以强者为尊。”
“可那边毕竟距离这里太远了!”有人叹了口气,替孙仁宇的表弟鸣不平,“他今后,恐怕很难再回来。”
某人当年当着那么多将士的面儿,喊出“李亨有什么资格把长安送给回纥人?!长安不是李家的长安,大唐亦不属于一家一姓!”将皇家所剩无几的颜面剥了个尽。显然不适合继续留在中原了。迫于形势,皇帝陛下现在不会报复。待叛乱平定之后,却未必不翻旧账。他走了,其实对朝廷好,对他自己好,对每个人都好。唯一遗憾的是,大伙从今往往后,很难再见到安西军横刀立马的英姿了。
“不回来又怎么样,我就没看出眼下这长安城,还有什么好处!”一名年龄稍长的捕头晃了晃脑袋,大声反驳。“你就拿这酒水米粮来说吧,天宝年间什么价钱,现在是什么价钱?还有曲江池住的那些官老爷们的做派…….”
他没有把话说完整,但在座众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都跟着轻轻叹气。大唐朝廷是回来了,可长安却不是原来的那个长安了。物价腾贵,治安混乱,官员们又天天不干正事儿…..
“可毕竟,这里是大唐的都城啊!”先前说话的那个人继续叹气,“我听国子监的教谕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此语出自“春秋”,孔老夫子当年认为,夷狄到了中原地区,习用了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
众捕头读书少,不知道这话到底对不对。却绝不相信安西军会变成夷狄。正搜肠刮肚想找句话反驳,却听见门外有人大声骂道:“放屁!纯粹放狗屁!离得远了,便不是唐人。当今皇帝还曾经躲到灵武去呢,那也是曾经的蛮夷之地!”
当着长安城大小捕头的面,公然指摘大唐皇帝。这人可真是活得不耐烦了。当即,孙仁宇等人顾不上喝酒,一齐涌向门口。只见两个年青人的将军搀扶着一名高个子醉鬼,一名矮个子和尚,踉踉跄跄地向楼下走去。
“几位大人别跟我等一般见识,我等就是随便说着玩,当不得真,当不得真…..” 光看衣服,捕快们就知道对方绝非自己能招惹得起,赶紧点头哈腰地让开去路。
孙仁宇吓得魂飞天外,根本说不出任何话。待两个和尚和醉鬼走远了,才回过头,低声喝斥道:“人家说的话你们不爱听,就装没听到罢了,何必给自己找不自在?!今天也就是我还在,日后若是我不在了,看你们怎么死!”
众捕快被骂得面红耳赤,低着头后悔了半晌,才直起腰来,小心翼翼地问道:“孙,孙大人,刚才,刚才那几个人是谁啊。我,我们真的没认出来!”
“就你们这眼神儿,还在长安城混?!”孙仁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摇着头数落。“你们即便认不出秦、马两位小公爷,安乐侯爷和谪仙李白总认得吧!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哪天遇上个脾气大的,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贾昌?他怎么当和尚去了?!”众捕头大吃一惊,瞪圆了眼睛追问。
“我怎么知道!”孙仁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