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节 抽丝剥茧(1 / 2)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破虏奉令探勘敌情,寻求战机。不意途中听闻刘都督在此,临时起意才……”
做戏做足,秦浩明挠着头,故意略显尴尬,一副见到仰慕之人情不自禁的模样,让旁边的董长青暗自佩服。
秦将军能文能武也就罢了,想不到表演功夫也一流。自己与之相比,刚硬有余,失之柔软。
长此以往,恐因性格误事,有失秦将军重托。
“哈哈……秦老弟何必故作姿态,弟也是天下豪杰,斩敌酋岳托、阿巴泰,天下谁人不知,何人不晓?”
刘泽清为人虽刚愎自用,喜欢听奉承话,但同时也是一个审时夺度活络之人。
秦浩明示好之意如此明显,二人又没有过节,他自然也是舌灿如莲,竟然兄弟相称。
如此,他犹自觉得不足以增加双方关系,驱马小跑几步来到秦浩明跟前,一脸推心置腹小声说道:
“听哥哥一言,秦老弟最好就此止步,前方凶险,望自珍重!”
“哦,还请教刘都督名言,前方究竟出了何事?破虏感激不尽!”
秦浩明双手作揖,脸上庄重无比。
心里却有种奇怪的感觉,仿佛好像想到什么,一时之间难以把握。
“具体的本督也不知,总觉得心里发颤。这不,索性和将士们出来打猎散心。”
刘泽清咧嘴苦笑,一脸诚挚。
若不是看在秦浩明乃军中新贵,连这些话自己都不会说,缘何敢道出实情?
不过今日里碰见他,说了这番话,日后倒是好有个推脱之辞。
“请教刘大哥,德州漕运总督是谁?不知都督可熟悉?”
秦浩明打蛇顺棍,立马跟刘泽清兄弟相称,实则却是想了解一下信息和他的真实意图。
大明的漕运总督可谓是实权和油水颇为重要的岗位,关系到北京城几百万人口的日常供给。
从万历时代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市场行为日益增多,南北物资交流的需求大增。
漕运一方面带动刺激了运河沿岸商业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漕运本身越来越商业化。
先是漕运中私带货物,由少到多。朝廷见禁不住,转而主动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以附带一定的货物,漕船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
这种漕运政策的变化是明朝政府务实的做法。
一方面,漕船走私已是既存事实,没法遏止。另一方面可以补贴漕工的生计。同时,官绅大贾们也有这种需求。
漕船所带货物数额日益增长,漕船贸易日趋活跃,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镇。
如通州、直沽(即天津)、沧州、德州、临清、徐州、淮安等。
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也不断由运河南下。
大运河虽为漕运所开,但当时代对之有商运需求时,大明政府也与时俱进使之成为商运之河、民运之河。
但同时不可避免的随之产生腐败,并且多为大商家所利用,八大晋商就是其中得利的一员。
那意味着京杭大运河建奴在关键时刻也可以使用。
这也是秦浩明放弃大量粮食的诱惑,一路尾随范永斗、王登库、梁嘉宾商队,所想要顺藤摸瓜的最主要原因。
“熟悉,当然熟悉,是倪宠参将,也是当初的老兄弟了。怎么,秦老弟需要老哥做些什么,尽管开口?”
刘泽清认为军中新贵估计要夹杂什么识货,因此大包大揽满口应承。
在他看来,秦浩明通过几次大战,肯定是缴获颇丰,听说这位新贵是江南人,自然是要把物资运往南方。
此等小事,他自然是责无旁贷。
倪宠?刘泽清?
秦浩明心里默默念叨,终于知道心中奇怪的感觉来自哪里?
崇祯十一年,清兵南下,京畿戒严,局势严峻。
山东巡抚颜继祖奉兵部尚书杨嗣昌之命,移驻德州。
他带领一标人马仅三千名,在五十天内被调防三次,兵疲马乏,最后才令其专防德州,原防地济南由此空虚。
颜继祖鉴于前沿兵力少、战线长,数次请求增援,而刘泽清、倪宠诸将都逗留不进。
崇祯十二年正月,清兵攻克济南,德王朱由枢被俘。
颜继祖兵少力弱,无法兼顾济南。朝臣交章抨击,颜继祖归咎杨嗣昌指挥错误,自请撤职归乡,奉养父母。
崇祯皇帝不许,将颜继祖逮捕入狱,最后斩首示众。
再联想到刘泽清起先说的前方凶险,心里发颤,打猎散心。
狗屁,他这是要临阵脱逃啊!
历史上崇祯十二年二月,鞑酋多尔衮率军饱掠后,不正是从山东北返至天津卫,渡运河东归吗?
三月初九,建奴从青山口出关,退回辽东。
至此都清晰明了,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