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5拆台(1 / 2)

加入书签

日本海军与日本陆军之间的矛盾,最早要从萨摩藩与长州藩之间的合作与对立关系说起。

至于为什么发展到后来甚至闹到杀首相掀桌子,详细剖析起来差不多能写一整篇学术报告。

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东条英机这位刚刚上任不久的日本首相,目前是没有实力摆平两个军种之间的争斗的。

他可没有伊藤博文那两下子,也没有山县有朋那样的手腕,他在位的时间里,除了和稀泥之外,最有创意的就是发动对外战争了。

日本海军在战争爆发之前,也一直都是作为决战力量发展的,所以强调的是“发扬火力”,对反潜这种细枝末节,也就不那么重视了。

也就是说,日本海军的炮战很强,鱼雷很强,海军航空兵很强,联合舰队也很强!

但是日本海军毕竟不如老牌海上强国英国有经验,不注重反潜护航,走的依旧是德国潜艇破交战那种“管杀不管埋”的野路子。

准确的说,就是日本海军依旧是一支针对美国海军的“破坏型海军”,而不是类似英国和美国海军那样的“战守平衡型海军”。

论起攻击能力来,日本海军很强,可是打下的海域控制与管理,日本海军就只能放羊了。

正是因为这样,美国潜艇才能在日本控制海域来去自如。比起大西洋潜艇战来,攻击日本船队的风险要小太多太多了。

说回到海陆矛盾,其实到1941年的7月为止,东条英机这位首相,在日本的人气还是非常高的。

因为一方面在他的带领下,日军横扫东南亚,确实是凯歌高奏;另一方面在太平洋上打败了美国海军,同样让他深得人心。

一连串的扩张,让日本海陆矛盾更加激化起来。海军不愿意帮陆军在南亚作战,陆军不愿意帮海军在太平洋上巩固战果。

两边都不愿意为对方锦上添花,并且都准备在对方得意洋洋的时候,从背后捅一刀子,以解心头之恨。

归根结底,这一次的“一劳永逸的结束支那作战”的计划,就是陆军搞出来的幺蛾子!

看不得即将在太平洋战场上获胜的海军耀武扬威,陆军准备自己靠自己来争取更伟大的胜利了。

你不是不帮我运人到东南亚去么?老子自己搞定!不用你了还不行么?这就是陆军对海军的想法。

按照陆军的计划,这一次的进攻真的可以说是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多米诺骨牌式连续解题办法。

首先,在中国战场上投入兵力,攻击陪都重庆,并且打通陆地通道,连接中国占领区与东南亚占领区。

只要这个战役目的达成,中国政府八成就只能投降了。接下来就可以抽调中国战场的精锐,沿着打通的交通线南下,加入到缅甸战场,进而征服印度。

接着,打垮了印度的英国流亡政府之后,一边可以对澳大利亚施加影响力,敦促其投降;另一方面又可以抽调南下的部队北上,动苏联在远东的利益了。

最后,入侵外蒙也好,砸了共青城兵进海参崴也好,大日本帝国独霸远东的日子也就近在眼前了……

不管这个计划能不能最终实现,或者说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至少这个剧本写出来看着是非常诱人的。

陆军方面欢欣鼓舞,海军方面也只能说说风凉话,大形势上,天皇还有东条英机,包括一大堆的日本有识之士,是赞同这种“求变”思路的。

因为按照现在这种四面出击的形势再继续走下去,不用哪个强大的外敌突然介入,只是单纯的让大日本帝国自己继续这么玩,不久之后自己也能把自己玩死了。

虽然现在日本一直在胜利,可是这种胜利究竟能维持多久,很多人心里都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胜利的光环掩盖下的,是日本国内资源几近枯竭的事实。胜利的欢愉下面,是三线作战四面受敌的苦涩。

在中国战场上,日军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牵制了相当大的精力,却一直没有办法结束战争。

东南亚地区,日本陆军虽然胜利连连,却因为地形与天气受限,几十万大军迟迟无法进攻缅甸和印度。

太平洋夺岛之战更是惨烈无比,十万大和男儿血染疆场,换来的不过是一个有机会胜利的开局罢了。

而在远东对苏联的觊觎,日本甚至连发动战争的勇气都没有,只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一个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对比一下德国,就可以发现日本与德国两者战局布置上的优劣了:

德国兵力基本分布,监视英国与法国的留守部队,大约1万人左右;中东地区部署了4万,其余大部分都在苏德前线。

日本在伪满洲国防备苏联的部队就多达6万人,这还是在德军节节胜利,日本压力减轻的前提下。

华北上海南京等地区维稳部队超过2万人,与中国交战前线兵力常年也要保持1万以上。

并非是中国军队多么强大,而是因为中国太幅员辽阔了。把这些部队投入进去之后,就发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